只能说,以往有琦瑛妃挡在前头,众人忽视了婀媃妃。
结果一次出巡就让她显了形。
再问谁是妖妃?反正被留在宫城的琦瑛妃相较之下是不甚像了。
国君不在王城的小半年,朝中诸事皆由琦瑛妃裁决。
初时百官颇有疑议,也觉不合规矩。等着看她出错的大有人在。
然而琦瑛妃所言所行若网在纲,有条不紊,根本一无错处。
奏疏上的批语往往也是一针见血、直中要害。
给出的建议皆是真知灼见,并不颐指气使。智辩纵横,论及时政兵法亦常让人汗颜。
其实审批奏表这事早在国主出巡之前就开始了。好像是五月,那时琦瑛妃应当还在养伤中。
在那之前,朝臣有所启奏,虽可通过王内官等人呈进请示,但国君根本懒於处置,一直堆压不问。
自入了五月,堆积的奏疏很快便被处理了。
有人说是国君与琦瑛妃一起审阅。
也有传言说是琦瑛妃口述、国君捉笔。凡国君看不明白的,琦瑛妃会逐条加以分析总结,国君只需照着写便好。
国君出巡之后,这一猜测得到了证实。
奏疏上的笔迹变了,却仍是字字珠玑,可见之前……
仍有人觉得这不合规矩,但有甚办法。
谁让国君不问政呢?谁让国君非但不问政还把政务交给了琦瑛妃呢?
琦瑛妃也没有胡乱施为,朝臣凡有请示都能得到快速而有效的解决,总比头几个月昏昏然茫茫然出事不知找谁有问题不知问谁的好。
琦瑛妃还经常参访了解宫城外面的事,对民情民生十分关心。
她统管内宫之后,宫妃宫女也都对她交口称赞……
总之,过去这小半年,民间痛斥妖妃如旧,朝中诸臣却有不少已经改观。
甚至觉得,琦瑛妃这样,难怪能得国君宠爱,且恩宠远在后宫众人之上。
听闻国君有另立王后之意。
琦瑛妃既有挡兽之忠勇,又如此颖慧有才干,贤德似也不输洛下王后……
至於说王子夭折、王后离宫之事,应当也是以讹传讹。
当日兽园献兽,瑞兽突然发狂,小王子受惊高热,夜啼了半个来月,最后也没能救治过来。
王后声称有人给小王子下毒,但医官并未验出。
再者琦瑛妃因护驾重伤,自己还生死未卜,哪里可能对小王子下手?
再观洛下家,与琦瑛妃也并无龃龉的样子。在众人对琦瑛妃误解最深的时候,洛下王后的长兄还曾多次为琦瑛妃说话——更可说明了。
这些还只是寻常官吏的心理。
大成朝中有半数是前朝旧臣,他们的心理又有不同。
按说王权更替,会有大批臣属被更换,毕竟新君上位也需建立自己的势力,要不怎么说一朝天子一朝臣?
但历代开国君王很少有大肆屠杀前朝官员的举措。相反,能劝降的尽量劝降,能留的也尽量留。
除了为彰显自己的气度与胸襟,也为朝局尽快安稳下来。即是说,新朝需要靠这些人来控制往下各层包括民众。
大成立国之后,史弼就采取了怀柔之策,大批任用大越旧臣。对於前朝一众官僚,虽算不上全盘接收,也接收了半数以上。
如此做还有一个现实的原因——多年征伐,他手底下几乎全是粗人,够得上文官苗子的一把手都凑不齐。
用是要用,但也并非来者不拒。留下的要么有品德、要么具才干,甚至不乏屠闼时期因言获罪被打入天牢的耿介之臣。
当然,任用的这批旧臣都是与当朝没有直接利害冲突的。
似那些声高名显且死忠前朝的,他们的一举一动很可能煽动百姓引发动乱。为免对本朝产生威胁,必须除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