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拖动进度条 ()”
“老爷,种地……种地这种事儿……”
“怎么?觉得大材小用了?”
路霄看看一路上欲言又止、忍到家门口才把话问出口的王德发,只是一脸的好笑。
“你以为我要种多少地?”
问题一出,听的王德发莫名其妙。
“这个……以姥爷您的身家和前程,怎么不得有个几十顷?可那么些地的收益,也怎都比不上咱们茶楼啊?”
话说的相当委婉,拐弯抹角,但翻译过来其实还是一句话:“老爷,您大材小用了。”
路霄笑了,封建地主的思维限制了他的想象力,这也不能怪他。
“我之前已经和府尹大人有过交谈,这次是第一批,准备先开他个千顷荒地出来,这事儿别人去办我不放心,还是交给你来做最稳妥。万一有些看得眼馋的人想伸手,就去太爷营里叫人,给他们留下点教训,别弄出人命就行。”
王德发一脸错愕,显然对这个数字还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脑子有些短路。
千顷地,在北方或许不算什么,但在山多地少的南方,那是顶尖豪富才能坐拥的土地!
“茶楼那边现在已经成了定例,有婷婷盯着绰绰有余,如果有问题我会嘱咐她过来请教。我要常年在外奔走,家里的事儿就交给你了。”
路霄的交代显然还不止这些,一次一万块实在是太坑了,至少短期内他不可能经常进来,所以有些事还是要提前讲清楚。
说完正事儿,他还不忘调侃道:“婷婷被我惯的脾气不太好,你少惹她,否则挨揍了我也没法给你找回场子。
可惜王德发的心思显然没在如何讨好主母这件事儿上,而是满脸疑惑的问道:“这……老爷,您要那么多田干嘛啊?”
“要田干嘛?当然是种地,对了或许还要养鱼,这事儿开了地慢慢再说。”
路霄当然不会把自己的计划全盘托出,事情要一步一步来,急切不得。
他说的种田,只是一方面,最重要的还是田地上的人。
以商补农,以农养民……
这才是路霄“反清计划”的第一步。
…………
干隆时期是康干盛世的鼎盛时期,然而众所周知,历史中的盛世顶峰,一般也就意味着一个王朝正在步入下坡路了。
这是以后人史观的视角来观察,所得出的必然结论。
然而就算是盛世顶峰,干隆年间也并不太平,光是黄河地段,就发生了多次大洪水。
路霄记忆中,干隆年间有两次大灾,一次是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亲自主持的救济灾情,对当时平定叛乱的战争走向影响极大,引发了多场地区冲突和叛乱。而另一次,则是干隆后期,由和珅主持的赈灾,彼时官场风气已然败坏,所以这次老百姓就倒了血霉了。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句,路霄认为他大清不能亡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很多蒙疆藏的后世版图在此时还没正式纳入疆域。这也是干隆这好大喜功的老小子,干过为数不多的好事,也算是明确的历史定位,必须让他做完了再说。
而他现在之所以想大力发展南部沿海的农业和海上运输,就是想从这第一次大洪水中获取足够的人脉,夯实立足南方的基础。
他记得其实没有错,干隆二十年,确实发生了一次大洪水,洪水过后,就是一场蝗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