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超级英雄们就不值得拥有幸福吗?他们就继续为了他人无条件地牺牲自己吗?他们就必须成为道德层面毫无瑕疵的完美存在吗?简单来说,超级英雄电影一直在试图造神,而“蜘蛛侠”系列则一直在试图摆脱神只的光环,还原彼得的真实,他的脆弱、他的挣扎、他的犹豫,以及在正义与邪恶之间、在自我与世界之间的最终选择。
“蝙蝠侠前传2:黑暗骑士”里最为经典的一幕就在於,小丑让蝙蝠侠选择,选择自己的爱人还是一船的普通生命,这不仅仅是电车难题而已,更是把超级英雄推向正义和道德的拉扯,这定义了电影的深度。
而灵感,则是源自於“蜘蛛侠2”,当然,克里斯托弗-诺兰又在“蜘蛛侠2”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发展,最后成就一部经典。
山姆-雷米对“蜘蛛侠”系列的最大贡献就在於这里,作为一名原着漫画狂热爱好者,山姆牢牢抓住蜘蛛侠平凡、真实、少年等等特质,切入超级英雄议题的一个全新领域,让彼得-帕克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存在。
事实上,不只是“之前”,“之后”也是一样。
在“复仇者联盟2”之后的时代里,超级英雄电影全面没落,遭遇大量批评,从票房到质量全部一落千丈,并且被嘲讽为“没有灵魂的主题公园”,为此超级英雄电影的支持者们找出无数理由为类型电影辩护。
其实,一个核心原因就在於,后续的超级英雄们全部都是工具,如同主题公园里戴着头套穿着紧身衣一起玩乐一起派对的那些人偶一般,但电影制作公司试图摆脱演员的烙印,把超级英雄演变为流水线产品——
努力造神。
那么,后果也就随之而来。
他们没有灵魂、他们没有情感、他们没有自己的生活和想法,电影里呈现出来的情节和危机全部都没有真情实感,只是流水线走过场而已,插科打诨开两句玩笑,再按部就班地完成最后大决战的拯救任务。
神只,是用来瞻仰用来崇拜的,没有人在意也不需要在意他们的喜怒哀乐,自然而然,他们的世界和普通人生活之间的羁绊也就越来越薄弱,最后只剩下千篇一律的苍白脸孔,超级英雄和超级英雄之间的区别越来越少。
这样的电影,想要唤醒观众的共鸣,自然越来越困难;而在超级英雄电影陷入审美疲劳的困境之后,难度系数还要直线上升。
所以,在后超级英雄电影时代里,反而是剧集比电影更加受欢迎:
为什么?
根本原因就在於,剧集拥有更多时间和空间去构建超级英雄的真实,不再是一个脸谱化的正义符号,观众可以看到超级英雄面具和斗篷底下接近人类的一面,帮助人们和超级英雄之间产生联系与共鸣。
“蜘蛛侠2”能够在上映二十年以后依旧被奉为经典,并且能够和“蝙蝠侠前传2:黑暗骑士”、“复仇者联盟”以及“美国队长2”这样的经典并驾齐驱,背后的理由就在这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