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里演唱部分的精华应该是在约翰尼-卡什身上的,但瑞茜却让琼-卡特的演出绽放出巨星魅力。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瑞茜还是让杰昆略显窘迫。
当然,这里不是说杰昆不好,只是在精益求精罢了。
可惜,对於普罗大众来说,他们判断演戏好坏最普遍最常见的标准往往是爆发力。
最直观的一个案例就在於,如果一个人能够随时随地三十秒之内进入感情潸然泪下,人们就会发出惊叹拍手叫好,认为这是一种演技精湛的标志。
当然,哭戏需要眼药水的演员值得吐槽;但能够说哭就哭也绝对不是演技出色的标志。
像瑞茜这样重现角色魅力并且举重若轻的表演可能更加困难。
重点在於,曼高德再次展现自己编剧出身的敏感,以前他是通过文字去揣摩去想象角色的棱角和色彩;现在他则通过镜头和演员完成一种互动。
曼高德总是知道应该如何抓住演员身上流露出来的情绪。
这一点,在后来的“金刚狼3”里也展现得淋漓尽致,哪怕是一部超级英雄漫画电影,曼高德也拍出了西部电影英雄冲暮的沧桑和悲壮。
也许曼高德不是一位天赋异禀的导演,他从来没有赢得任何主流奖项的导演提名;但他毫无疑问是一位尊重演员爱护演员并且懂得挖掘演员的导演。
从如此角度来说,曼高德和基彻至少抓住了电影内核,他们对电影的判断是正确的、构想也是,音乐表演是灵魂,所以他们兜兜转转寻找到了安森——
而且还是在接触过杰昆的情况下。
至少,关於这点,他们是诚实的。
作为观众,安森不会因为“与歌同行”欣喜若狂亢奋得无法入眠,但他依旧会推荐朋友欣赏一遍。
而作为演员,安森则认为“与歌同行”是一次挑战。
认真想想,也许这就是安森打破花瓶标签桎梏的最佳机会,因为电影的精华重点全部落在音乐表演上,这和单纯的演技有些相通之处又不完全一样,反而能够成为安森的切入点,仔细琢磨角色。
毕竟,至今为止,真正给予安森表演空间并且深入琢磨角色的,一部都没有——
“猫鼠游戏”和“蝴蝶效应”的商业类型属性占据上风,安森在特定的几场戏里赢得展现演技的机会,但并能有机会构建自己的表演框架和角色脉络。
“暖暖内含光”倒是有这样的机会,然而查理-考夫曼的编剧阴影完全笼罩住整部电影,吞噬了演员自身的表演空间,他还是被困在查理-考夫曼的剧本里。
“与歌同行”的剧本略显破碎略显累赘,所有重点全部落在约翰尼-卡什身上,却又没有给予角色一个清晰的框架和脉络,这反而可能成为机会——
就好像瑞茜-威瑟斯彭一样,在想象的空间里完成自己的理解。
正好,这个剧本给予了演员足够的空间去发挥去完善。
所以,安森告诉埃德加,他认为这可能是一次机会:
他是认真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