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5章 求仁得仁(1 / 2)

第1145章 求仁得仁

暂时撇开“怒海争锋”不谈,其实围绕“蝴蝶效应”的期待一直在那里,带着好奇的、挑衅的、探究的、找茬的姿态等待电影上映——作为安森首次担任制片人的电影,经历“大象“、“与歌同行”转型尝试的声明,方方面面都能够看到安森正在试图摆脱花瓶形象的努力,而始终被偏见和歧视控制的普罗大众拒绝摘掉有色眼镜给予客观判断,聚集在“蝴蝶效应”身上的目光也就越来越汹涌。

这是好事,当电影质量过硬的时候;却也是坏事,比如眼前。

“滚石”,二十五分,“即使是安森-伍德的颜值也无法成就如此无聊透顶的电影。伙计,你的记忆呢?没有日记本就丧失其他记忆了吗?你的人生全部都是断片吗?”

“纽约邮报”,二十五分,“要剧情有颜值,要人物有颜值,要演技有颜值,要反转要故事要反思也有颜值。如果只要颜值的话,那就是应有尽有了。哈。”

一片熙熙攘攘的差评,扑面而来。

一直以来,人们担心的事情,终究还是发生了,没有意外地——

当花瓶们试图转型,又或者是试图打破束缚拓宽戏路,往往就是一场灾难,什么都有却也什么都没有,最后甚至就连颜值也无法挽救糊穿地心的作品。

类似的故事,在好莱坞数不胜数。

波姬-小丝(Brooke-Shields)、安德鲁-麦卡锡(Andrew-McCarthy)、罗伯-劳(Robert-Lowe)、杰西卡-阿尔巴、梅根-福克斯(Megan-Fox)、扎克-埃夫隆(Zac-Efron)等等等等。

不胜枚举。

现在,再加上一个安森-伍德。

影评人才不管“猫鼠游戏”、“蜘蛛侠”多么成功多么辉煌,不喜欢就是不喜欢,毫不留情地严厉批评。

而且,不要忘记了,即使“大象”登顶金棕榈奖,它的媒体评价也依旧好坏掺半,远远谈不上优秀。

眼前,“蝴蝶效应”的质量低於预期,差评刹那间以惊涛骇浪的姿态全面冲击。

不是随随便便什么媒体,全部都是有名有姓的权威媒体;同时,不是不冷不热的差评,而是十分二十分的糟糕反馈。

如此程度,甚至能够称得上“批判”了。

情况,非常非常严峻。

在第一批二十三个媒体评论里,差评就占据将近半壁江山,和“怒海争锋”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对手。

气氛,严峻。

不少媒体纷纷表示,安森挑选剧本的眼光有待验证。

在“蝴蝶效应”上映之前,媒体还称赞安森点石成金,目前为止的作品全部大获成功,不愧是慧眼识珠。

一转身,媒体就纷纷表示,安森还是需要成长:

以前的作品,安森没有选择权,全部都是剧组选择演员,所以那些作品的成功也不能归功於安森。

“蝴蝶效应”才是安森首次担任制片人,验证个人眼光,现在看来,安森还有很长一段路需要前进。

然而,这就是现实,残酷冰冷的现实,当你成功的时候,任何事情都是正确的;当你失败的时候,任何事情都是错误的。

恭维也好,批判也罢,一切都是泡沫。

局势,确实不妙;但也不完全如此。

二十三个评论里,还剩下四个中评以及九个好评。

“村之声”,六十五分。

“电影对於蝴蝶效应的理解太肤浅太直白太戏剧,它适合那些每次看到‘反转’就要惊呼‘神作’的观众,用一桶爆米花打发一个下午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