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7章 扩映脚步(1 / 2)

第1197章 扩映脚步

北美电影市场,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渐渐摸索出规律,发行策略也越来越成熟,从错误之中摸爬滚打汲取教训,最后发展出一套体系。正是因为如此,假期档、暑期档那些作品的发行策略全部有迹可循。

同样,点映也是一样。

不过,考虑到艺术电影的市场细分化更加复杂更加困难,目前点映策略还是处於摸索阶段,持续探索。

在“大象”横空出世前,真人电影点映期间单票房排行榜前四名分别是:

“贝隆夫人”、“红磨坊”、“剪刀手爱德华”、“私恋失调”。

前三部电影,策略相似,在少数院线电影一周或者两周,测试一下水温,然后在多间院线大范围公映。

区别仅仅只是在公映范围上,“贝隆夫人”保守一些,七百多间院线;“红磨坊”最为自信,两千多间院线;“剪刀手爱德华”则居中,一千多间院线。

然而,最终结果相差无几,三部电影的最后北美累积票房都是五千万美元左右。

“剪刀手爱德华”后来依靠DVD发行口口相传演变为经典;“红磨坊”则依靠妮可-基德曼的巅峰魅力,在海外市场席卷一亿两千万美元收获成功;“贝隆夫人”收获一系列奥斯卡提名却饱受争议没有能够赢得更多瞩目,最后只剩下一首“阿根廷别为我哭泣”广为流传。

2002年的“私恋失调”稍稍不同,在少数院线点映整整一个月,期待着点映阶段单馆票房的出色表现能够演变为口口相传的口碑,最后演变为票房数据,一直到第五周才在一千两百间院线大范围公映。

可惜,结果略显失望,这部保罗-托马斯-安德森执导、亚当-桑德勒主演的电影,在那一年戛纳电影节上勇夺最佳导演奖,最后北美票房只有一千七百万美元。

应该这样说,2003年的当下,艺术电影的发行工作已经取得长足进步,但好莱坞依旧处於摸索阶段。

根本原因在於,北美电影市场日趋成熟,主要还是在类型电影方面;而对艺术电影独立电影的审美品味方面,北美和欧洲依旧有着明显差距,不要说法国、德国、意大利这些地方了,即使是西班牙、英国以及东欧等等市场,资深影迷们的审美品味也轻松完爆北美——

所以,全球范围内具有深远影响力的电影节,主要还是在欧洲。

自然而然地,发行公司在安排艺术电影摸索市场的时候,还是需要继续试错,市场底蕴还是远远不够。

有些电影,点映阶段表现出色,口碑和单馆都令人眼前一亮,结果全面扩映之后,却扑街扑得惨绝人寰。

有些作品,点映阶段表现值得期待,发行公司花费无数精力和耐心推广,最后电影成绩却不温不火。

“贝隆夫人”、“红磨坊”、“剪刀手爱德华”的最后票房已经称得上巨大成功,电影公司也都赚到钱了,但和那些类型电影放在一起,却根本没有可比性,无法和单馆票房的出色数据相提并论。

这也是某种程度上的“失望”。

现在,轮到“大象”了。

“大象”,可以和“私恋失调”对标,同样是北美本土自己的导演,同样是一位大受欢迎的男主角领衔,同样在戛纳电影节斩获奖项,同样在点映阶段带来惊喜,同样在不抱希望的情况下进入颁奖季视线。

然而,“私恋失调”最后北美票房只有一千七百万美元,海外票房也只有七百万美元,全球总票房两千四百万美元。

令人失望。

当然,“私恋失调”依旧在影迷之中颇受欢迎,DVD市场也取得不俗成绩;但两千五百万美元的投资,保罗-托马斯-安德森担任导演,在戛纳拿下最佳导演奖,最后电影没有能够实现票房盈利,也没有在颁奖季赢得更多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