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轰动全城!百家学院之举,实为大善(2 / 2)

不远处。

苏良露出一抹淡淡的笑容。

曹佾的这番说辞,自然是苏良安排的。

这些年,曹佾在百家学院功劳极大,这份荣耀理应由他来享受。

至於苏良自己。

有官家和满朝文武知晓百家学院是他的设想就足够了。

一些百姓忍不住议论起来。

“这些发明创造,虽不是价值连城,但若真拿出去售卖,也绝对能赚一大笔钱啊!”

“是啊!你没看到那两样扡插术和烧瓷术,一些江南的商人绝对愿意花万贯去购买,没想到百家学院竟然就这样公之於众了,真是惠民之善举啊!”

“百家学院,咱百姓自己的学院,以后我也要让我儿子去百家学院,学一门技术,同样也能光耀门楣。”

……

百姓们纷纷夸赞起了百家学院。

一直到天黑得透透的,百姓们才不依不舍地回了家。

……

翌日。

在百姓的口口相传下,来的人比昨日足足多了两倍。

令苏良、曹佾和沈括感到又哭又笑的是——

一些百姓得知百家学院赠他们《农艺工艺书》后,不愿不劳而获。

有百姓带来了一竹筐自家产的鸡蛋,有百姓抓来了自家养了一年多的老母鸡,有百姓织了数双布鞋,还有的绣了十余个荷包……

这些朴实的百姓,待人的逻辑非常简单。

你对我好,我也对伱好,我不会白拿你的东西。

总之。

送什么的都有,热情到,不要都不行。

在苏良的建议下,百家学院的夫子、学员们,勉为其难地收下了一些。

……

正月二十八日。

百姓的热情依旧,人越来越多。

不过在汴京城的影响依旧不算太大。

但凡缺少了书生士子参与的事情,往往因讨论的人数太少,而会一定程度上削弱一些影响。

毕竟,他们掌控着汴京民间的话语权。

黄昏时分,马车旁。

曹佾来到苏良的身边。

“景明,咱们这里虽甚是热闹,但在汴京城的影响还是不够大啊!会不会无人给咱们求情免了那六十杖啊?”

苏良微微摇头。

“你放心,官家关注着咱们两个呢,他若想给咱们台阶下,没有台阶,他也能造出台阶。”

曹佾还是有些不放心,又道:“要不我将汴京城的书生士子们吸引过来,让他们也宣传一番咱百家学院的善举,做好事,倒赔钱,怎还能不留名?”

“你打算如何将他们吸引过来?”苏良笑问道。

曹佾下巴一抬,甚是自信地说道:“简单,我一句话,便能让无数书生士子朝着这里赶。”

“什么话?”

曹佾在苏良的耳边嘀咕了一句。

苏良顿时笑了,道:“可行,可行!也是该让那些五谷不分的书生士子见一见咱们的农事工事技术了!”

……

正月二十九日,清晨。

汴京城南薰门外。

一大批书生士子,或骑马,或坐马车,纷纷朝着南郊市集的方向奔去。

这一次。

曹佾用的不是自己的面子,而只用了一句话。

“明年科举策论,或考农艺工艺。”

此话一出。

但凡对功名在意的书生士子,无不想来百家学院农艺工艺大展查看一番。

太阳刚刚升起没多久。

一百多个摊位,全部被挤的水泄不通,摩肩接踵。

汴京城的书生士子们,大多都是“纸上谈兵”派。

即使有实践经验的也大多是在馆阁、县衙、县学之类的地方。

对农艺工艺根本不了解,下田耕种者更是寥寥。

书生士子们参观此展,就像乡下人进城一般。

满眼都是陌生,满眼都是好奇。

他们没想到。

一件看似平平无奇的农具竟然能化腐朽为神奇帮助农人省下那么多力气。

他们没想到。

一向寡言少语、甚至木讷的底层百姓在这里的展会上竟然如此健谈,门门道道,皆清楚无比。

他们更没想到。

百姓们对百家学院感激涕零,恨不得将自己最好的东西都送给百家学院的夫子们。

……

百家学院做了朝廷都对百姓做不到的事情。

一时间。

在书生士子们的传扬下,百家学院的名号再次打响。

其中,“百家学院,咱老百姓自家的学院”成为无数开封百姓的口头禅。

此话的含金量非常高,一下子让百家学院变得伟大起来。

同时,也狠狠打了那群仍在称“百家学院,尽是研究奇技淫巧之徒”的酸儒的脸。

一时间,全城热议,都在夸赞百家学院。

……

正月三十日,午后,垂拱殿内。

知开封府包拯将百家学院农艺工艺大展的情况,汇报给了赵祯。

“官家,开封府若在此时对苏良和曹佾施行杖刑,恐怕百姓们能跑到开封府来骂娘!”包拯一脸认真。

“哈哈哈哈……”

听到包拯竟能说出这类话,赵祯不由得笑了。

“免了,免了,二人的杖刑都免了!赵祯缓了缓接着道:“另外,百家学院办展会所有的耗费、包括印刷书籍的钱,全由朝廷来出。”

作为百家学院未曾显露过身份的院长。

赵祯对百家学院这番惠民善举,相当认可,且已有了将其收归朝廷的打算。

……

二月二,龙抬头,祭祀土地之日。

天刚蒙蒙亮。

南郊集市南的街道上,便排成了一条长龙。

对百姓而言,这份《农艺工艺书》俨然就是一本致富手册,是未来生活的希望。

不远处。

苏良看到百姓们笑容灿烂,心情也非常愉悦。

古往今来,任何一项发明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他之所以采用这种“无私分享”的方式,甚至不在乎传播到西夏、辽国。

就是希望所有人在使用这些农具工具或技法时,都能继续改进,都能继续分享。

惟有此。

这个世界的文明才能发展得更好更快。

这是他一直想要给这个世界带来的东西,这也是变法中的一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