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3章 立储?祥瑞之石,天然还是人工(2 / 2)

“大皇子为储君,我大宋的江山就更加稳固了,也是时候立储了!”

……垂拱殿内。

赵祯的御桌前,摆放着一摞摞请立太子的奏疏。

除了御史台众官员和知开封府包拯,其他人都写了请立储君的奏疏。

当下的御史台向来如此。

百官都上奏的事情,他们基本都不会上奏。

至於包拯,向来都有自己的主意。

往昔。

若御案上堆积如此多的奏疏,赵祯定然很生气,但今日却相当开心。

与太祖太宗相比,他算得上“老来得子”。

虽然生有两子,但依照祖训,大皇子赵暽乃是嫡长子,且品行德才都不错,立其为皇太子没有任何意外。

赵祯想了想,朝着一旁的首相文彦博和次相富弼道:“文相、副相,朕欲将此祥瑞之石放置在大庆殿,与百官同观,待观摩之后,便正式下诏立储,然后大赦天下,你们觉得如何?”

“臣以为此举甚好。”文彦博和富弼同时拱手。

大宋君臣最喜“天命所归”之说法。

有祥石衬托,会将立储之事变成一件流传后世的美谈。

文彦博和富弼都是长呼一口气。

待立了太子,赵祯再想着去外巡或御驾亲征,他们绝对不会再劝谏。

……

三日后,清晨。

相州知州路文远带着一个车队来到了汴京城外。

车队中央放着一块用红布包裹的大石。

正是那份祥瑞之石。

路文远一行至汴京西水门后,将祥瑞之石放到了大船上,走汴河,过金梁桥,一路向东。

石在水上,有祥瑞之意。

并且运送此类大石,水运更顺畅。

随后,船行至州桥而止,又改马车运送祥瑞之石,直到入宣德门,进大庆殿。

这一趟路,从清晨走到了近午时。

而此刻,苏良等文武百官已经在大庆殿内等候了。

……

片刻后,大庆殿内。

一块大石立於大殿中央,上面盖着一块红布,文武百官立於两侧,眼神都放在了大石上。

相州知州路文远,站在大石的一边,拱手道:“官家,此瑞石乃相州一农户发现,他觉得是字,便汇禀了官府,我等发现此四字不一般后,便立即汇报给了朝廷,并将此石运送至京。”

赵祯点了点头,高声道:“揭开红布!”

当即,路文远扯动红布。

“哗啦!”

巨石完全显露在众人面前。

赵祯面带好奇,从龙椅上走下来。

这一刻。

整个大庆殿都弥漫着一抹潮湿的青苔味道。

赵祯看向大石上方,正是那四个大字:传位一子。

虽字体潦草,但是越看越像。

字体的痕迹有风化的痕迹,显然是生成许久了。

赵祯面带兴奋,看了片刻后,道:“确实是传位一子,此乃天命所归啊!”

“众卿,你们都来瞧一瞧!”赵祯招手道。

当即。

以文彦博和富弼为首的相公们率先走过来,观摩起来。

之后。

苏良、包拯等人也大步走了过去。

苏良走到大石前,望着这四个字,喃喃道:“确实是那四个字,看外在,不像是人为,但即使是人为,想必也没有什么恶意。”

而苏良身后的包拯听到此话,则是皱眉摇了摇头。

众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全都是赞美之词。

此等祥瑞,是能让无数百姓相信大宋江山将会永固不朽的。

赵祯坐在上面,也是满脸喜悦。

此乃大宋之大喜事。

约小半个时辰后,群臣观赏完毕。

赵祯笑着说道:“看来这真是天命所归!朕也确实该立太子了。”

“待立储礼仪结束,此石可先放在宣德门前令百姓瞻仰七日,然后再放在天章阁,供皇族瞻仰!”

“官家圣明!”群臣高呼。

旋即,赵祯看向一旁的内侍。

一名内侍当即从一旁拿出中书早就草拟好的立储诏书。

他正要念。

包拯突然来到了大殿中央。

“官家,臣不建议此刻立储!”包拯高声说道。

顿时。

所有人都看向包拯,颇感意外,不知包拯反对的理由是什么。

“包卿,为何反对?”

包拯拱手道:“臣亦认同册立大皇子为储君,但对这块石头的真伪持怀疑态度,此石上的四字有可能为假,臣建议查探清楚后,官家再做定夺。”

这时,一名馆阁的官员忍不住站了出来。

“包学士,请立大皇子为太子乃是早晚的事情,如今此祥瑞发生,喜上加喜,若你判别错了,岂不扫兴!”

多位官员纷纷点头。

他们的理由是:真假不重要。

重要的是在这种情况下立储,喜上加喜,证明了君权神授,有助於大宋江山稳固。

包拯正色道:“真就是真,假就是假,臣担心有人靠着立储之事,达成自己的目的。”

“有何目的?难道大皇子不值得成为我大宋储君吗?”

“包学士,你这是搅了大家的好心情!”

……

官员们纷纷出面指责包拯。

包拯不为所动,朝前走了一步,道:“官家,请给臣半日时间,将此石运往开封府,而后调用百家学院的石匠,进行检验。”

听到此话,赵祯微微撇嘴。

一旦检验,就到了下午,下午立储乃是非常不吉利的。

就只能拖到明日了。

在他眼里,此石即使为假,他也愿意将其当真,因为此乃一个好兆头,也是流传后世的一方美谈。

“请官家允许臣之所请!”包拯再次拱手。

这时,苏良站了出来。

“官家,臣以为确实应该警惕一些,今日我们轻信了这块石头,如果以后此块石头上写得不是这四个字呢?其会误导天下百姓的。”

苏良说完后,王安石站了出来。

“官家,臣附议。”

王安石一站出来,官员们便知晓他说什么。

他向来不相信天命。

苏良、包拯和王安石乃是当朝的三大强人。

不过三人的强。

往往却总能证明真理掌握在他们手中。

这三人同时说话,官员们若辩论,至少能论半日,且还不一定能赢。

赵祯想了想。

“确实该谨慎一些,包卿,明日清晨前给朕一个答覆,若检查不出是假的,便不可再阻拦立储。”

“臣遵命!”包拯拱手道,一旁的苏良和王安石也重重拱手。

苏良力挺包拯,纯粹是相信包拯,而王安石附议,纯粹是相信苏良。

当下。

需要这三人共同去证明石上之字的真伪了,以及会不会有阴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