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击战失效之后,德国军队的战斗力就没有那么强大了。
毕竟想要攻克莫斯科的话,德国军队必须要实打实的一个个攻克俄国人用人命建立出来的血色堡垒。
虽然德国军队也算得上是悍不畏死,再大的牺牲都无法吓到他们。
但很可惜,他们所面对的是真正不在乎伤亡的俄国军队。
双方军队最大的差距是什么?
在上战场的时候,德国军官对自己的手下叮嘱的是:“莫斯科就在眼前,为了德意志,冲锋!”
而俄国军官对自己手下的叮嘱是:“俄国虽大,但我们的身后就是莫斯科。我们已经无路可退了,哪怕阻拦该死的德国佬一分锺,我们也要拚命地顶上!
为了莫斯科,为了俄国,为了胜利,乌拉!”
虽然都是悍不畏死的冲锋,但俄国军队在冲锋之前,其实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一个相当夸张的数据是,在莫斯科保卫战中,相当一部分俄国士兵在战场上存活的时间不超过24小时。
在部分作战比较激烈的战场,士兵们从走上战场开始,到牺牲所用的时间甚至不超过一个小时。
虽然只是纸面数据,但也能体现出莫斯科战场上的残酷了。
虽然德国军队的伤亡要好上一些,但德国人口只有八千多万,明显无法和俄国在这样的战场比拚有生力量。
此消彼长之间,德国人的攻势愣是被死死的阻拦在了莫斯科之外。
哪怕莫斯科近在咫尺,德国军队仍然无法前进一步。长久以来,这对德国军队的士气是巨大的消耗。
毕竟之前的德国军队可是百战百胜,现在在莫斯科跟前栽了跟头,这种突然而来的反差感,会让一些德国军队感到挫败和茫然。
一旦德国军队的风光不再,之前因为不断的胜利所被掩盖的问题也就逐渐的暴露了出来。
首先就是德国军队内部并没有想象中的团结,许多德国军官和士兵对国家的忠诚度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
毕竟说白了,目前的德国政府是高度集中於德国首相的。但德国首相并非传统的容克贵族出身,是一名连美术学院都没有考上的落榜美术生。
众所周知,容克贵族对於德国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也让这个阶级天然的对许多普通的德国人充满着优越感。
虽然在德国首相掌握了德国政权之后,再也没有人表达出这种轻视,但容克贵族的利益明显和德国首相并不是完全一致的。
这导致目前的德国军方分成了两派,一派是德国首相提拔出来的党卫军派,目的也是为了制衡容克贵族所代表的资深派军官。
虽然双方并没有完全撕破脸皮,但互相之间采取一定的手段进行竞争还是时常发生的。
虽然容克贵族是德国传统的军事阶级,但因为一战战败后容克贵族已经损失了相当一部分青年军官,导致容克贵族的影响力不复以往。
而德国首相所提拔出来的党卫军派因为有着来自政府和首相的支持,他们的升迁速度堪比神速。
有的人前一天还是党卫军的中高层军官,后一天就瞬间摇身一变,成为了参谋部的高级参谋,获得了将军的军衔。
这种身份地位上转变的速度,是传统的容克贵族拚了命也赶不上的。
这也导致许多容克贵族对於党卫军派的将领的升迁速度有些眼红,甚至产生了些许的不满。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幕同样也在历史上上演。德国大名鼎鼎的将领曼施坦因,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公开表示莫斯科保卫战的失败全部是德国首相的责任。
曼施坦因表示,德国军队在进攻俄国之前,根本没有一个完善的计划,也没有相应的统筹,全军的三军总司令部。
对於整份对俄国进攻的巴巴罗萨计划,曼施坦因更是表达了自己的反对态度。
曼施坦因认为,德国军队不应该分散兵力去进攻俄国的资源要地,而是应该集中兵力迅速攻克莫斯科。
而下命令让德国军队分兵去占领资源要地的德国首相,不仅导致了这场战争的失败,同样也是一个根本不懂战争的家伙。
值得一提的是,历史上德国首相的意见在被曼施坦因多次反对之后,德国首相也曾愤怒的表示:“我手下的这些家伙们根本不懂什么叫战争经济学。”
关於曼施坦因和德国首相在军队进攻方向上的分歧,是后世讨论的热点之一。
不过曼施坦因在这方面还是占据优势的。毕竟历史上的德国首相在战败后就已经身亡,和一个死人争吵,获胜的人当然不用多说。
至於分歧的双方到底谁对谁错,最后是那个结果已经非常明显的时代来说,其实也已经不重要了。
但对於现在来说,双方的分歧还是很重要的。当然,这也并不只是德国首相和曼施坦因关於进攻方向之间的分歧。
换个概念来说,这仍然是德国首相和容克贵族之间的分歧。曼施坦因同样也是容克贵族出身,容克贵族之间也有一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军事素养和能力较强,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并且不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
这样的特点在德国首相看来,那就是拥有军人不该有的个性。
在德国首相的履历中,他只担任过普通的士兵。在他看来,军人首先要做的是服从,个性和其他的思想应该放在最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