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0章 进攻罗马(2 / 2)

澳洲崛起录 疯艺炯龙 3389 字 1个月前

一旦佛罗伦萨彻底沦陷,意大利北部的军队将没有任何退路,整个意大利也会从佛罗伦萨被一分为二,意大利政府将彻底丧失北意大利的控制权。

这对意大利来说是致命的,对墨索里尼来说是不可接受的。??但残酷的现实是,只靠意大利一个国家的力量,根本无力和英法澳三个国家相抵抗。

甚至别说抵抗了,能够稍微拖延一段时间都是那么的困难。

时间来到1938年的5月份,澳大拉西亚成功的攻破了佛罗伦萨,军队也成功的阻断了罗马和北意大利的联系。

随着一条横跨亚德里亚海和地中海的防线彻底建立,意大利的结局也已经被注定,那就是只有战败这一条路。

1938年5月15日,超过3000架飞机浩浩荡荡的轰炸罗马,并且在最后投下了一份劝降书。

劝降书中警告意大利政府,如果在一个月内不停止抵抗无条件投降的话,澳大拉西亚政府的新式武器将会考虑在罗马投放。

这样的警告对意大利的打击来说是致命的,因为意大利政府丝毫不敢赌这样的警告是不是真的。

澳大拉西亚那种强大的武器的威力已经毋庸置疑。

如此夸张的威力别说投放在罗马了,哪怕只是投放在意大利的任何一座小城市,也仍然是意大利根本无法接受的损失。

当然,发出这样的警告,澳大拉西亚也是承担了很大的压力的。

因为罗马还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地区,那就是世界天主教的中心梵蒂冈。

要是澳大拉西亚在罗马使用那种武器的话,岂不代表着天主教的圣地梵蒂冈也会被轰炸?

这样的警告引起了部分天主教徒的不满,不过好在澳大拉西亚是一个新教国家,对澳大拉西亚来说影响并不是那么大。

自然而然的,这部分压力非常顺利的来到了意大利政府和墨索里尼这边。

没办法,谁让意大利政府是发起这场战争的罪人之一呢?

意大利本身就不占理,承担一切的压力也是必然。再加上墨索里尼疯狂的扩兵引起了许多意大利平民的不满,对政府的抗议也变得越来越激烈。

从澳大拉西亚发出警告开始,罗马就有大量的平民走上街头开始游行,抗议政府在这场不道义战争中的行为,并且要求政府尽快解除战争状态,还所有意大利平民一个和平的国家和环境。

这一下虽然没有激怒意大利政府,但确实是激怒了墨索里尼。

毕竟英法澳的态度已经很明显了,战败后的意大利或许会存在,但墨索里尼绝对不会存在。

这些平民要求意大利政府投降,不就是要求墨索里尼去死吗?

对於统治这个国家很多年的独裁者来说,这是墨索里尼绝对不能接受的,也是墨索里尼绝对要用来杀鸡敬猴的。

1938年5月18日,震惊意大利的一幕发生了。

墨索里尼调动了大量的军队包围了游行的几条街道,并且对街道内正在游行的人群展开了血腥的大屠杀。

这些游行的包括但不限於大量的军工厂工人,士兵的家属,罗马各所大学的学生,部分资本家和农场主,甚至还有墨索里尼反对党的成员。

大屠杀确实让罗马和意大利安静了些许,意大利民众也没有看起来那么烦人了。

但背地里的波涛汹涌却更加激烈,意大利民众对墨索里尼不再是反对的态度,而是激烈的仇恨和敌视。

意大利军队的反战态度也更加明显,他们本来就不愿意参加这样的战争,这下他们的反战动作也有了更好的理由。

5月19日,在墨索里尼进行大屠杀的第二天,博洛尼亚的意大利军队宣布投降,并且放弃了博洛尼亚的所有阵地,举着白旗走出了城市。

或许墨索里尼所屠杀的军人家属就有一部分是这些投降军队的家属,或许墨索里尼的屠杀态度让这些军人感到寒心,或许这些意大利士兵早已厌烦了残酷的战争。

总之不管是什么原因,这些意大利军队的的确确的投降了,并且投降的是那么干脆。

得益於意大利军队的投降,英法澳军队终於可以汇聚在佛罗伦萨,并且朝着佛罗伦萨南部的罗马发起进攻。

意大利东北部的的里雅斯特就交给巴尔干国家去应付了。反正意大利内部已经十分混乱,的里雅斯特的意大利军队已经掀不起任何风浪。

1938年5月22日,英法澳军队兵临罗马,并且对这座地中海沿岸最着名的城市展开了全面进攻。

几乎是在同一时间,部分法国军队也乘坐运输船开始登陆撒丁岛。

按照英法澳三国对意大利土地的分配,法国可以拿到撒丁岛并且将其作为自己的本土行政区。

当然,有得到就会有付出。法国需要同意英国对地中海西出海口的全面占领,并且向澳大拉西亚转让在加勒比海的几个岛屿。

不过这些相较於完整的撒丁岛来说已经算不上什么了。撒丁岛位於地中海,和法国的科西加岛隔海相望。南面隔着几十公里的地中海就是突尼斯地区,离法国的北非殖民地也是非常近的。

只要法国能够掌握撒丁岛,就能够通过法国本土到科西嘉岛到撒丁岛再到突尼斯的连线,将法国和北非殖民地连为一体,加强自己对於非洲殖民地的控制,以便於提高法国总体的实力和潜力。

虽然提升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但在欧洲国家被消耗很大的前提下,法国仍然能够通过殖民地的不断输血来坐稳世界前五的宝座。

想要复兴法国虽然不易,但若是凭借着这样的底蕴维持世界前五的状态,对此时的法国来说就是有手就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