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硕果累累的棉田,一个循循善诱的皇帝,一个洗耳恭听的县令,一头打着呼噜的巨熊,在刘仁轨眼中,就是一副绝美的画卷。
土地肥沃,皇帝英明,臣子聪明,巨熊憨厚,这一幕本该是盛世才有的图画。
不知不觉,刘仁轨竟然泪流满面,哽咽的不能自已。
云初看到刘仁轨被皇帝的行为感动的泪流满面,他知道眼前这种机会对一个想要往上爬的臣子来说,可谓百年难得一遇。
假如他不是皇帝口中的魑魅魍魉,还对皇帝用了鬼蜮伎俩的话,他一定会感动的涕泪横流。
最糟糕的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皇帝今天居然会展现出难得一见的温情,否则,他一定会在袖子上涂抹姜汁。
好在只要屏住气息,长时间的不呼吸,他的脸色就会变得发白,眼眶就会变得发红,最后,眼睛也会因为充血变红。
所以,他虽然没有像刘仁轨那样哭出来,却也让皇帝认为他的心灵遭受了极大的震撼,只是因为出身武将,轻易不会落泪而已。
李治说的兴起,站在棉田里,指着眼前不算多的棉花笑道:“等这些棉花丰收了,变成了将士们身上的寒衣,朕,就决定与高句丽争锋,一血历朝历代的耻辱。
并,迎接当年浪死辽东的中原百姓骸骨还乡,并且,朕要在高句丽的京城,修建一座从未有过的巨大京观。
史书留名,千古华章烁烁,光耀千秋。
刘卿,云卿,这才是我们君臣要实现的目的,不是在这长安城里干一些蝇营狗苟的小事能比拟的。”
刘仁轨,云初立刻躬身道:“唯陛下之命是从,虽死无憾。”
李治欣慰的点点头,又对两人道:“太宗当年曾经在太极宫教授朕一首歌,至今思来,历历在目,今日诵来与二位爱卿共勉。
长白山前知世郎,纯着红罗绵背裆。长槊侵天半,轮刀耀日光。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
太宗皇帝当年吟诵这首反诗的时候,忍不住泪如雨下,痛不欲生。
因为他实在是不明白,就算是隋炀帝不仁,那些人为何惧怕高句丽人如虎,宁愿与官军拚一个你死我活,也不愿意平灭高句丽。
太宗皇帝还告诉朕,即便再困难,也要毁掉高句丽的宗庙,屠尽高句丽之勳贵,遣散高句丽之民,唯有如此,我大唐才能傲视群伦之下,再无敌手。
为此,太宗皇帝即便是在暮年,依旧要亲自统军征讨高句丽。
谁知,天不从人愿,辽东苦寒,九月便大雪纷飞,太宗皇帝功半而返,临终时依旧拉着朕的手,念念不忘的依旧是该死的高句丽!”
刘仁轨躬身道:“陛下若是起兵讨伐高句丽,微臣愿为陛下前驱。”
李治欣慰的点点头,又看向云初。
云初躬身道:“我大唐将星璀璨,猛将如云,谋臣如雨,微臣愿意守在后方,为大军提供粮草,物资,必不让我朝大军因缺粮少衣,而再次无功而返。”
对於李治所说的这些,云初并不认为这是李治的政治手段,而是今天看到棉花即将丰收,忍不住逸兴思飞。
灭掉高句丽,李治就能完成一桩太宗皇帝都未曾完成的伟业。
灭掉高句丽,李治就能大权独揽,让整个大唐,随着他的意志前进。
在灭掉高句丽这一点上,云初觉得自己的心与李治,刘仁轨一般无二。
目送李治的车驾回城,刘仁轨瞅瞅云初道:“身为战将出声,你真的不打算走一遭高句丽吗?”
云初笑着摇摇头道:“人人都想去高句丽,若是人人都去了高句丽,谁来供应你们这些人的衣食呢?”
刘仁轨高声笑道:“此生不入高句丽,枉为人臣!”
云初也很高兴,这一次入高句丽,与隋炀帝,太宗皇帝入高句丽有很大的不同,有火药可以开山劈石,有棉衣可以御寒,可以说,已经补齐了大唐军队征伐高句丽的最后两块短板。
就假如李治真的恒心不改话,一定比他在史书上记录的干的还要精彩一百倍。
附:下一章会在9日下午4点发布六千字大章节,您先看,我继续写,本书首发起点,欢迎大家来起点app阅读——
改一下发布方式,应读者要求,咱们还是发大章节吧,一日两章,一章六千,合计一万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