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4章 慢慢来就好,不着急(1 / 2)

唐人的餐桌 孑与2 2973 字 29天前

第874章 李治觉得自己比秦孝公英明

自从瑞春当上了百骑司的大都督之后,李治的耳目明显清明了很多。

被砍头的左春也不是不忠诚,只是在百骑司大都督的位置上待久了之后,难免会生出很多人情世故来,有时候,这些人情世故是在工作中与人结交的,有一些,则是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交易,时间长久了之后,这种事越来越多,最后就让百骑司作为皇帝耳目来说,就没有那么灵敏了。

人情世故对於百骑司这样的单位来说,就是耳屎,眼屎一类的污物,虽然不至於让人耳聋眼瞎,终究会有一些妨碍。

李治对於百骑司的整顿其实早就开始了,到了最后,左春等一干百骑司高层反倒成了阻碍,因此上,李治就让瑞春杀了左春取而代之。

目的很明显,他就是想要让瑞春这个左春的徒弟明白一件事,百骑司只能听命於皇帝,也只能由皇帝这么一个主人。

杀掉左春仅仅是瑞春杀人的开端,左春死后,百骑司又相继死了六位位高权重的都督,其中就包括长安都督任相。

现在的长安没人知道百骑司的都督是谁,就像此时的长安真正管理长安的人是长安县,万年县的两位主簿。

云初跟温柔离开长安之后,长安就对皇帝来说就属於不设防的地带,如果皇帝这个时候觉得云初,温柔两人有什么不妥的话,完全可以趁着这个机会对两县的官员做一些调整。

结果,皇帝什么事情都没有做,这也就预示着长安,万年两县依旧是大唐皇帝属下的县,这里的官员唯一效忠的对象就是大唐皇帝。

如果非要说这两县跟其余地方有什么不同的话,最明显的地方便在於清正廉洁。

然而皇帝对长安,万年两县的清正廉洁之名本就在预料之中,所以,就把关注重点放在了两县的施政方法,以及施政效率上了。

结果,他得到了一个满意的答案,长安,万年两县在这两方面堪称大唐州县之表率。

皇帝接下来自然是要深入了解一下的,然后,他就从百骑司得到了一整套长安,万年两县的施政方针,方法,以及他们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

其中,记录之详细,检讨之认真,应对之绝妙,在李治眼中已经近乎於道。

一般情况下,文人做学问才会进行如此繁复的记录,反省,没想到,云初,温柔在治理地方的时候,以做学问的态度来面对整个长安的治理工作。

就是因为施政过於小心,过於繁复,李治才果断地将云初从自己构建的野心家名单上去除了,因为,这样做事情的人,就不可能造反,更不可能是一个隐藏的野心家。

治理一个长安城,就足够消耗掉云初所有的时间,与精力,哪里还有多余的心情去谋逆作乱?

皇后自然是看不到这一点的,她在衡量一个人的时候,首先就推定此人有罪,然后,再考虑这个人是不是被冤枉了,这一点从她执掌大权之后的行为就能看出来,就连狄仁杰这样的家伙也被弄进监牢,面对酷吏直接承认人家拟定的罪行,然后再求脱困之法。

由此可见,武媚眼中没好人。

不过,从她成长的环境就能看出来,她这样做是很有道理的,因为,从她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基本上没遇过什么好人。

在满是恶人,恶意的环境里长大,自然诞生出类似荀子对人性的结论——性本恶!

唐人对於道的追求是近乎苛刻的,不管你追求的是什么样的道,都愿意为自己的道殉葬。

在李治眼中,云初追求的就是类似商鞅一样的富国强兵之道,只不过,云初充分的吸取了商鞅的教训,不仅仅跟他这个当朝皇帝搞好关系,还主动为皇朝培养下一代君主。

唯有如此,他在长安施行的道,才能延续下去,不至於像商鞅一样在秦孝公死后,立刻就被秦惠王诬陷谋反,死后还被五牛分屍,身死道消。

有那么一阵子,李治甚至觉得自己便是云初的知己,这个世上,或许唯有他才明白云初为何会对高官厚禄不屑一顾。

越是这样想,云初的形象在他眼中就变得更加辉煌。

现如今,大唐威加海内外,王朝已经走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即便是他这个皇帝也应为再无参照物可供他参考的时候,云初的陡然出现,对於李治来说,多少有一点宿命的意思。

“你盯着他就是了,但是呢,不要去试图影响他做事,只要是做事,不论好坏,都不要去干涉他,在治理一道上,大唐没有比他更加高明的人了,包括,你我。

就算是错的,也要包容,他如今走在所有人最前面探路呢,一时失手掉进陷阱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也是大唐为了前路,必须付出的代价。”

李治思考了良久之后,才对武媚嘱咐了一番。

武媚有些羞恼的道:“他要是谋反呢?”

李治撇撇嘴道:“长安城里有半数的十六卫人马,长安城连城墙都拆了,长安城里有为数多达千人的百骑司密探,长安城里还住着我大唐六成以上的名臣宿将,更不要说长安城里的官员都是朕亲自派遣的……所以啊,在云初没有将他的马槊指向你我之前,别相信什么谋反之类的屁话。

如果他云初能在这种环境下起兵谋反,朕只能说,大唐早就人心尽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