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章 战略因正确而成功,飞升在即,撕日历(23)(2 / 2)

国粉,懂历史,有脑子。

恰恰看电影的观众,绝大部分有脑子。

曹操在电影中的第一台词,就给了观众一个负面暗示。这句话安在曹操头上,不算冤枉他。

曹操为了收复南方,所以匈奴一“投降”,就借坡下驴默认了他们的占领事实。

五胡乱华的五胡都在曹操势力范围。

当然,沈三通不认为五胡乱华全是曹操的锅。

造成五胡乱华是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南匈奴内迁是东汉允许的。

这些人是东汉封狼居胥的功臣。

其次,曹操打仗的时候,这些胡人部落,送了人质又送兵源,也算效力了。

当时匈奴不是大问题。

没有西晋八王之乱,周边匈奴鲜卑杂胡,不可能成那个气候。

只是易中田,再加上媒体鼓噪,当下风潮,鼓吹曹操。

还有什么屠杀促进融合,放在德国要直接进监狱,在米国会社会性死亡的怪论,大行其道。

哪怕是后世,曹操统一北方却后患无穷的锅,甩的干干净净。

沈三通要通过电影,以正视听。

曹操绝对要对五胡乱华负有一定责任。

说一千道一万。

曹操掌握那么多的资源,有那么高的位置,却没有承担自己的历史责任。

完成大一统,进一步探索大一统的制度,研究如何避免宦官、外戚干政,如何解决门阀问题。

恢复因为连年战乱凋敝的地方,恢复人口,梳理边地异族。

这就是曹操的责任。

但是他没有完成。

曹操别那么浪,稳扎稳打。

在有生之年称帝,绝对能建立起比晋朝强大得多的魏朝,能避免汉人遭受五胡乱华的恶梦。

而且曹操但凡不那么拟人,不做人,他就不会输。

庙算议事剧情里,受限於历史局限性,荀彧和贾诩的分析都不是很对。

荀彧是完全错误。

贾诩则是结果对,论据不对。

不能轻易决战的原因,是南方农业发展起来了,孙吴并不弱,要谨慎。

虽然贾诩论据不对,但曹操如果选择贾诩的建言,赤壁之战就不会输。

曹操哪怕有一点良心,心有点好的。

有点帝王之象,爱惜百姓士卒,爱惜江东百姓,稳一稳,很容易胜利。

但是曹操没有这样的心。

他没有战略眼光,也没有人品。

就是诗写的好,所以很多人喜欢他。

但他原本不需要“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啊。

他是有机会的,不止一次。

诗写的好,有个屁用,事没有做好。

嘴上是“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实际是“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老百姓成了灰灰。

集中拍摄曹操的戏份。

诛杀孔融。

沈三通并没有弱化曹操,反而让他更有威严。

直到赤壁大败之前,曹操会越来越有威严。

说杀孔融就杀孔融。

曹操杀孔融直接原因是孔融发表了《父母无恩论》,曹操抓住机会,在南征荆州之前处死了孔融。

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他的七世祖孔霸是汉元帝的老师,门第极高,是儒家的门面。

孔融就是嘴贱,说话不好听。

沈三通分析孔融应该自以为自己挺有分寸的,挺中肯的。

一方面搏名,表示自己是风流自名士。

另一方面,他也自认为代表了朝堂的大部分人的心声,让他喷喷粪也没什么。

只是孔融错估了形势和时机。

即将南下,灭亡江东孙权,已经要打仗了。

拚刺刀的时候,曹操哪怕再自信,也绝不能容忍后方有问题。

不只是曹操,他手底下人也不能容忍。

灭掉孙吴,需要一个稳定后方,需要朝堂声音一致。

而且大一统之后,也是排队队分果果的时候。

孔融这种名士,活下来,说不定比自己更会舔。

孔融献上儒家法理,曹操麾下这帮名士的蛋糕,要分一大部分出来。

必须死。

沈三通对世家门阀没什么好脸,根本不美化。

利益摆出来,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

杀掉孔融,也说明曹操开始考虑大一统后的治理问题。

他想利用汉末的乱世,打破长期以来在汉朝逐渐形成的名门望族的控制趋势。

同时,他还想打破汉武帝独尊儒术,形成的儒家一统天下的局面,重建法家的统治思想。

所以杀孔融,不是冲动,是一个结果。

是朝堂大部分人主动向曹操靠拢的结果。

也是曹操释放他自己称帝后如何治理天下的信号。

当然,杀孔融本身,也加强了曹操的威势,等同於帝王。

曹操通过这种行为做出一种宣誓,已没有任何人可以忤逆他。

拍摄非常顺利。

很快进入到了有关曹操比较搞笑的环节。

不是剧情搞笑,而是处於上帝视角的观众会感觉好笑。

这个剧情灵感来自於凯子哥的儿子。

有段时间男男耽改剧特别火,内部有人支持,外部也有人支持。

陈飞於有一部待播耽改剧《皓衣行》,觉得这部戏播出之后,飞升在即,马上就是顶流。

整天掐着点,撕日历。

然后迎来了耽改剧全面暂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