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第六十七 育种科研人员多少有点强(1 / 2)

第153章 第六十七 育种科研人员多少有点强

对育种而言,确定育种目标是第一要务,没有目标,一定是碰机遇或者一事无成。

传统的育种,是通过表现型来选择、推测基因型。

而分子育种就是从基因型入手,先选择基因型,再来鉴定是不是所选择的期望型。

杂交育种和杂种优势利用,都需要两个亲本。

分子育种需要一个亲本和一个或多个目标基因,且必须互补,合起来具备育种目标性状的有利基因。

双亲没有控制目标性状的有利基因,育种目标基本实现不了,也说明了亲本的选择至关重要。

没有新的有利基因或者基因组合的利用,育种不可能有实质性突破。

划时代的矮秆水稻、杂交水稻品种汕优63及玉米品种郑单958等,均已证明了优良亲本的重要性。

甚至郭阳种子商店的定向育种也需要亲本的支撑,天玉1号,天椒1号等都继承了亲本的优良基因。

此外,种子商店还有一项极其强大的能力,可以在植物基因的特定点位上进行精准定位,对植物基因进行修复、剔除和增强。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基因序列有点多,你可以用剪刀把它剪掉。

如果组成DNA的ATCG有一个错了,你可以用一块橡皮把它抆掉,然后再用铅笔把正确的写上去,而铅笔和橡皮抆是不留在细胞里的。

这也意味着如果郭阳有足够的自然能量挥霍,他可以通过种子商店创造出各种天马行空的种子。

抗病、种子品质、产量、营养含量、植物风味……

有点类似於基因编辑技术,但偏偏效率又高得可怕。

如今,嘉禾集团在环境修复领域快速发展壮大,盐硷地改良、沙漠治理、退化草地修复等。

现涉及的面积就已达到了两百多万亩,治理效果也逐渐展现。

自然能量的积累速度肯定会越来越快,而我国地域环境差异大,区域性的种子需求种类多。

为了保险及利益最大化,郭阳肯定是会先从点到面的铺开,越重磅级的种子越后期推出。

就好比他现在,培育了6个牧草品种,也只耗费了96点自然能量。

加上新获取的,自然能量还余下731点。

但在育种实验室取得突破性进展之前,郭阳是不会再培育新的种子了。

植物基因工程是一项比较复杂的高新技术,需要投入专门的高级科技人才、现代化的仪器设备和大量的资金。

但这里大量的资金是针对高校而言。

在2005年,建一个最基本的分子植物育种实验室,硬件设备的投资至少需要30万元。

可供3-5人从事分子育种实验。

硬件配置稍好、规模稍大的实验室,也充其量不过50万左右。

钱对嘉禾不是难点,难点在於人才的配备,以及基础技术研究的积累。

比如农艺性状基因定位分离和转化,农作物遗传群体培育,分子遗传图谱构建等等。

这些都是费时费心的工作。

天禾种业现在也建立了育种实验室,但研发人员规模匹配不上现有的地位。

蔬菜,玉米,小麦,牧草,大豆,单拎出来都可以作为一个研究方向。

而且要配合郭阳现有的育种速度的话,每个团队配备的人数少不了。

郭阳略微琢磨了下。

研究团队得10个以上,主要的玉米、牧草、蔬菜、大豆等团队的研发人数还不能少。

先达到国内顶尖,天禾种业的研发人数占比得达到15%以上,这至少就是一两百号人。

每个领域还都得有一领军人物,未来还的继续扩张。

真是庞大的人才需求。

从实验室出关后,郭阳就留在了集团总部,领着一帮人设计起了商业化育种平台。

最终,经过一系列的考量。

郭阳决定整合集团现有的研发资源,投资1亿元人民币,注册成立天禾种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建设生物技术、传统育种、中试评价三大平台,从资源创新到品种审定全过程,建立嘉禾的商业化育种体系。

唯一麻烦的点在於人才的邀请,真正的育种人才十分难得。

育种是一项很苦的工作,许多学育种的大学生怕吃苦改行做其他专业。

从高校招聘的学生大都因为太苦,最后又选择了离开育种行业,并且有经验的育种人才更多集中在科研院所。

从科研院校挖人是件极其痛苦的事。

业内有句话,做农业科研的不一定是匠人,但一定是‘强’人,就如同茅厕边上的石头,又臭又硬。

除了通过猎头选聘人才外,郭阳很多时候也得抽空去挖人。

经过3年时间的发展,嘉禾集团早就不是无名之辈。

天椒1号助农增收,赤红1号撑起了国产高端蔬菜种子的一片天。

天玉1号更是成为了今年种业市场的一匹黑马,推广速度前所未见。

但在招揽人才的过程中,郭阳却接连碰壁。

先是到海南岛,找到了鬓发染霜的程老,他的肤色、身材,一搭眼就是典型的北方农村汉子。

郭阳见到他的时候,程老还在地里加代繁育玉米,手臂上被茎叶割出一条条印痕。

育种基地的环境也简陋,遮不了风,避不了雨,生活上看起来马马虎虎。

但这位程老却一生醉心於玉米育种,面对一次次升迁、调回大城市的机会,丝毫不动心,甘愿扎根於农村。

得知郭阳的来意时,程老只是称赞,“天玉1号是好品种,比郑单958强。”

“把紧凑株型作为研究方向,依靠提高作物的抗逆性以及群体获得高产,的确是很好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