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楼回到了府中,觉得自己精疲力尽躺在床上竟然就睡着了。
不知道睡到了什么时候,一场噩梦呈现。
她梦到孟时雨在菜市口被砍头,她自己在京城的街道上拼命的奔跑想要见孟时雨一面却怎么也见不到。
“小姐,小姐”春桃摇晃着她的肩膀将她叫醒。
李玉楼出了一身的汗,感觉自己的魂魄都已经不在身体上。
“小姐,你梦魇了,你的叫声整个府里都能听到。”春桃轻轻拍着她的肩膀道。
“去,叫小七查看菜市口,时雨,时雨有没有事”李玉楼急切的催促春桃。
“好,好奴婢这就去,小姐别怕”春桃说着跑了出去。
片刻之后转身回来,“小七亲自去了,小姐放心,只是做噩梦而已,不会有事的,少爷不会有事的。”
春桃将李玉楼搂在怀里柔声安慰道。
小七回来。
“夫人,少爷安好,我已经托人打听了,少爷在大理寺的牢里,没有生命危险。”小七说道。
李玉楼点点头,感觉七魂六魄还是没有归位。
第二日李玉楼觉得不能这么一直坐着傻等。
于是她去了登闻院。
“孟夫人,你真的要敲登闻鼓”登闻院的院长是一个六十多岁的老者,头发斑白,轻声问道。
李玉楼毫不迟疑的点点头,“我要瞧登闻鼓,我要见陛下。”
“你可知道,要敲登闻鼓,先打三十大板。”登闻院院长说道。
“大人,我知道。但是为了我夫君,我必须要敲登闻鼓,必须要面圣。”李玉楼态度坚决。
“那孟夫人,我们就得罪了。孟大人的品质老夫也很敬佩,可是这是老夫的职责。”登闻院院长说道。
李玉楼点了点头。
李玉楼被打了三十大板。
但她感觉自己的肉在一点一点的被撕碎。这辈子从来也没有感受过这样的疼痛,疼到入骨,疼到扎心。
好在李玉楼挺下来了。
虽然她已经站不起来,但手臂还是举起了鼓锤,一锤一锤的敲在登闻鼓上。
李玉楼去登闻院敲登闻鼓的事情在京城沸沸扬扬的传扬开来。
很多人觉得很羞愧,他们竟然就这样把孟时雨丢在了脑后,无人问津。之前的静坐,之前的请愿全都不了了之。
于是很多学子又开始重新组织起来在皇宫门口静坐起来,而且静坐的人越来越多。
“李大人,你怎么也来了”登闻院院长见李旭也到了登闻院。
“下官也是来敲登闻鼓的。”李旭躬身行礼回答道。
“李大人你在胡闹什么,将你女儿带回去这才是正道,陛下也未必会见她。”登闻院院长皱眉道。
虽然大周朝设置了登闻院,可他这个院长做了这么多年,就没有见几个人因为敲登闻鼓而让陛下召见的。
“我女婿下狱,我女儿来敲登闻鼓,作为他们的长辈,我总要做些什么。”你旭态度也异常坚决。
“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女,好吧,既然你坚持,那本官也只能成全你。”
李旭也被打了三十大板。
好在他毕竟是个男人,咬牙坚持下来,竟然还能支撑着站起来,挪到了登闻鼓前。
“爹,你怎么来的”李玉楼看到李旭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你都已经来了,爹爹还能坐视不管。”李旭说着举起了鼓锤,用力敲在登闻鼓上。
“爹爹”李玉楼眼泪夺眶而出,他从来也没想过自己的父母会这么爱自己。
“傻孩子,别哭。尽人事听天命。陛下也未必就会见我们。”李旭说道。
皇帝的确是不准备召见他们。
“这孟时雨的影响力还真是让朕刮目相看,好不容易淡漠下去了,他夫人敲了登闻鼓,还又让学子静坐了。”皇帝语气淡淡道。
“那陛下准备见李家父女吗”李公公问道。
“不见,让他们回去吧,还有,让太医院去一个太医,给他们送一些上好的金疮药去。”皇帝轻轻的摆了摆手。
李公公答应一声下去吩咐去了。
第二日早朝京城的文官全都跪在了紫宸殿的门外,要求皇帝释放孟时雨,重新审理调查德州的案件。
皇帝没有理会。
这一次文官们似乎很坚持,竟然就跪了六天。
皇帝终于答应召见他们的代表。
“陛下”几位翰林院学士跪在皇帝面前。
“还真是有你们的,都这把老骨头了,一跪就是六天,这是要生生的把朕逼成一个昏君。”皇帝盯着跪在地下的几位老臣冷声道。
“陛下,臣只是觉得德州的案件得有一个妥善的处理,给天下学子,德州百姓一个公正的答案。”一位学士说道。
另一个学士接着说道,“德州的事情已经闹得沸沸扬扬,想掩盖是掩盖不过去的,不如调查清楚,还能赢得一个清正廉明的美名。”
“既然你们这么坚持,那就推荐几个官员去德州调查这个案子吧,既然要调查就要调查的彻底,不要让朕失望。”皇帝说道。
几位进来的大学士互相看了一眼,眼神中透着意外,没想到皇帝竟然就这样答应下来了。
几位大人连连谢恩。
“陛下,那孟大人要怎么处置”一位大学士问道。
“他在折子里公开的辱骂朕,而且这折子的内容被天下人尽知。朕的脸面往哪里搁朕还不能处置他了,即使他是状元又能怎么样不过是个六瓶小官而已。”皇帝厉声说道。
“陛下,孟大人也只是想要一个清正廉明而已。只是年纪轻,耿直了一些,还望陛下不要与他计较。
何况孟大人这样的人才百年难遇,就这样死在牢狱里实在是我们大周朝的损失。历练几年他必然是我大周朝的能成干将。将来或许是陛下的左膀右臂,还望陛下不要计较一点小事。”一位学士说道。
皇帝冷笑了一声,“一个状元而已,三年又能得一个。朕还不在乎有他没他。有他朕能得个百年盛世,没他,朕也能得个百年盛世,他没那么重要。”
“他骂了朕,朕处罚他,现在朕还成了小心眼的人了。此事不要再议论,如果再议论,德州的案子就当朕没说过。”
本着见好就收的原则,几位大学士不再为孟时雨说情,退出了御书房。
几位大学士也到宫门前劝说了学子们都散去。
学子们听说皇帝要重新审理德州的案件,觉得孟时雨被释放是迟早的事情也便纷纷的散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