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届多伦多电影节,第一部在观众呼声之下加场的作品火热诞生,就是以黑马之姿引了观众强烈好奇心的独立电影,“活埋”。
一部籍籍无名的电影横空出世,确确实实让不少人跌破眼镜。这部电影隐藏在“城中大盗”的强大阴影之下,却凭借着出色的口碑完成了逆袭,先是制造了过一千人排队的盛况,众多业内人士都满头雾水、无法解释;而后在加场时,又遭遇了将近六百人组成的高峰长龙,过四百名观众都没有能够买到电影票。
这下,观众们就不满意了:为什么他们想看的电影,结果却买不到电影票?是因为观影人数太多,还是因为官方排场太少?
观众们纷纷出了抗议之声,“为’127小时’一天安排了两场,接下来还有六场!但’活埋’总共只有四场!这不公平!为什么我们想看的电影却看不到?难道多伦多电影节的宗旨不是推广更多的优秀电影吗?为什么如此多人排队的情况下,组委会依旧没有看到观众的呼唤?”
甚至还有人吐槽到,“‘城中大盗’已经连续两场排队人数低于三十了,但现在还是每天一场,风雨无阻,可是等待观看’活埋’的观众明天开始就连排队的地方都没有了!”
“活埋”的加场还没有放映结束,观众的“加场”呼声就又一次响了起来。在电影节的主会场门口,聚集了五百多名观众,临时制作了简陋的应援牌,“我要看’活埋’!请不要活埋’活埋’!强烈要求’活埋’继续加场!”……
所谓的应援牌,其实只是在一张a4纸上用碳素笔写下诉求而已,看起来无比简陋,可是却浩浩荡荡地把整个广场挤得水泄不通,以如此简单却有效的方式向组委会表达了他们的请求。质朴,却汹涌。
来来往往的观众们都纷纷投来了好奇的视线,有些人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但有些人则没有来得及听说这些八卦,口口相传之间,事情正在进一步酵尤其是提到了詹姆斯-弗兰科和蓝礼-霍尔之间的对比竞争,更是引爆了人们的关注,毕竟詹姆斯可是成名已久的一线明星。
原本只不过是八卦媒体鼓捣的一个噱头话题罢了,没有想到却在阴差阳错之下,真正地成为了当天头条。不少媒体正式地将“活埋”和“127小时”放在同一个天平上进行了比较。
就在此时,“美国周刊”在官网上布了蓝礼专访的部分选摘完整版需要等到杂志正式出版之后才能,其中就提到了蓝礼对“127小时”的完整评价,这完全可以称得上是火上浇油,顿时让所有媒体都亢奋了起来。
多伦多当地行量最大的报纸“多伦多星报”更是直接以“蓝礼-霍尔:詹姆斯-弗兰科在’127小时’的表演过誉”为标题,断章取义地截取了采访之中的一个小片段作为新闻标题,在火药库里投下了一枚火星子,刹那间事情就有些失去控制了。
有的媒体认为,蓝礼是不自量力、狂妄自大,区区一阶新人居然就口出狂言,不仅对“127小时”品头论足,而且还以傲慢的姿态否定了詹姆斯在电影里的努力,这简直让人气得浑身抖。不仅仅是以下犯上,更是目中无人,令人生厌。这一举动完完全全是为了“活埋”的宣传而展开的恶意炒作,令人不齿。
有的媒体则认为,蓝礼展现出了绝对强势的姿态,勇敢地迎接了这场非正式的竞争,自信满满的姿态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姿态展现得淋漓尽致。“芝加哥论坛报”就把蓝礼的挑衅行为与桀骜不驯的詹姆斯-迪恩相提并论,认为这名新人演员重现了黄金时代的巨星风采问题就在于,蓝礼是否具备了如此实力?
有的媒体还认为,蓝礼实话实说。“美国周刊”里的完整专访就可以看到,正如蓝礼所说,“127小时”的成品质量确实比“活埋”更加出色,同时,蓝礼也赢得了更多表演空间,单纯从表演来说,蓝礼的演技确实更加值得肯定,也展现出了更大的勇气。这位新人的前途不可限量,“活埋”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甚至还有媒体另辟蹊径地以主会场门口的应援观众为主题进行了报道,他们表示,观众对“活埋”的支持就是最好的肯定,蓝礼已经成功赢得了观众们的芳心,居高不下的加场呼声就是最好证明。单纯从这一点来说,“活埋”已经走在了“127小时”的前面。也许“活埋”从技术角度、专业角度来说,不是一部出色的作品,但从表演角度、观众角度来说,确实无可挑剔。
不管媒体的观点如何,不可否认的是,关于“活埋”和“127小时”、关于蓝礼和詹姆斯之间的讨论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就连“黑天鹅”映式的热点都被抢走了不少风头。
相较而言,“127小时”的宣传资源远远不是“活埋”可以比拟的,现在两部作品被摆放在一起讨论,“活埋”的曝光率直线上升,再加上此前两天高峰长龙所制造的话题效应,投射到“活埋”身上的视线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