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按照原著“杀戮轮回”拍摄成为电影,很有可能成为“大逃杀”或者“告白”那样的日本电影,主题思想沉重而深刻;但好莱坞的改编版本却是一部商业爆米花,自然不能如此。
与其把主题思想定位为轮回和生命,不如以小见大,把所有的重量都集中在凯奇一个人身上,聚焦于他的成长和蜕变,从最开始的逃兵,到最后的无名英雄。这样一来,不仅不会拖累电影原有的节奏,而且还可以透过这一个人物的成长,领悟到更多东西。
就如同保罗所说:战争的意义,死亡的意义,生命的意义。在蓝礼看来,还有一个隐藏线索,时间的意义。
突然之间,激烈的讨论就安静了下来,所有视线都集中在了蓝礼身上,保罗还询问了一句,“是这样的吗?”
蓝礼一下没有忍住,嘴角就上扬了起来,“为什么都在征询我的意见,我只是一名演员,不是编剧。我从角色成长的角度,给予了一些意见,接下来的事情还是要交给德里克和比利。”
这不是谦虚,而是实话。蓝礼对于撰写剧本没有任何概念,所有的构思都是来自于角色与故事的发展脉络。
对于演员来说,一个优秀的剧本应该是故事的推进与角色的成长互相缠绕在一起的,要么是事件的发生对角色产生影响,要么是角色的个性决定事件走向,没有废情节,也没有废片段。不管是商业电影还是艺术电影,都是如此。优秀的商业电影剧本,同样有这样的要求,哪怕是最为“普通”的拯救世界,故事与角色也是息息相关的。
不过,演员视角也是有局限性的,第一,他看不到全局;第二,他看不到其他角色;第三,他看不到故事的脉络、角色的升华与电影的关系。撰写一个剧本,从来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结果比利却来了一句,“那就以演员的角度解说解说。”
蓝礼也没有再继续推辞,“保罗的意思基本是准确的,我觉得剧本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初见,第二个部分是成长,第三个部分是回眸。”说完,蓝礼还挑了挑眉,“怎么样,有没有一点东方轮回的韵味?”
每个人都愣愣地点点头,同样的主题,以中国古诗词的方式诠释出来之后,即使是英文,依旧带着一种独特的味道。“杀戮轮回”原著小说来自于日本,好莱坞的解读终究还是缺少了这种东方文化的韵味。
“第一部分,凯奇和J分队的初次见面。在队员巡礼的时候,角色设定和台词撰写就可以做一些改动,凯奇是无意间闯入这场游戏的局外人,而队员则是坚守这场战争的局内人。”当初和杰夫交流的时候,蓝礼只是有一个模糊的概念而已,不完整,也不到位,但现在却渐渐变得清晰起来,这种头脑风暴的感觉,着实不错。
“第二部分,凯奇在战场上的死亡轮回。除了丽塔之外,凯奇需要见识到战友的不同死亡,有的是因为他的愚蠢而死亡,有的是为了拯救他而死亡,有的是因为他的拖累而死亡,还有的则是为了拯救队友而死亡。”
蓝礼正在发表着看法,蒂姆突然举起手来,这让蓝礼停顿了片刻,蒂姆小心翼翼地说道,“我觉得这里需要一点补充。不仅仅是死亡,还有他们试图赢下这场战争的信念。如果只是单方面的屠杀,那只是在凯奇和队友之间建立了联系,却和战争脱节。所以,即使是死亡,这些士兵们依旧在孜孜不倦地战斗着,试图取得胜利。我觉得这很重要。”
说完之后,停顿了片刻,蒂姆发现没有一点声音,然后眨了眨眼睛,点点头,“嗯,我说完了。”表情却是一脸懊恼,他也不确定自己是否说得正确。虽然贵为制作人,应该是今天全场最具话语权的,但蒂姆经验还是太少了,这是离开“哈利-波特”系列之后,他第一次独立担任制作人,终究还是底气不足。
“啪”,蓝礼打了一个响指,蒂姆猛地抬起头,然后就看到了蓝礼那认可的表情,“这不是编剧的工作,这是导演的工作。”蓝礼转头看向了保罗。
这种细节,其实在剧本上也就是一行字,“战士们奋勇杀敌”,但如何呈现、如何诠释,主要还是看导演的调度。
举例说明,一场外星人屠杀士兵的戏份。按照蓝礼所说的,重点应该是士兵们被杀死的画面,可能是被撕得四分五裂,制造更多的视觉冲击;但按照蒂姆所说的,重点应该是士兵与外星人对抗之中,悍不畏死,即使在死亡之前依旧在顽强战斗。
这种视角、镜头、构图的不同,呈现出来的内容自然不同,在男主角凯奇身上产生的影响也就不同。自然而然,最终呈现出来的成品效果也有着天差地别。
保罗托着下巴,陷入了沉思。不过他还是挥了挥手,表示自己已经明白了,让大家继续下去。这让蒂姆得到了些许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