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一章军情(1 / 2)

北雄 河边草 2723 字 1个月前

高速文字首发

手机同步阅读

“传秦王兵部尚殷开山入见。更新最快┏Ⅹ④③⑨⑨┛”

这会的李渊其实是挺无奈的,商议军事还就绕不开尚令,秦王李世民。

而且更悲剧的是,他比较信得过的心腹臣下大多已经不在身边,比如窦抗,窦威兄弟,之前先后病殁於长安,刘文静以逆诛,陈叔达出使突厥,被义成公主削鼻割耳,最后死在晋阳。

萧禹说话不好听,越来越不受他待见,已经两次外出,领陕东道行台,至今未归。

裴寂说话倒是好听,才干却是不成,事实证明,这人满肚子草包,搬弄权柄倒是一把好手,手段却也粗糙的紧。

之所以还能留在李渊身边顾问参赞,不是因为旁的什么,而是一来顾念旧情,二来裴寂偏向太子,所以处境如今和李元吉比较相像,屡屡坏事,却都能轻而易举的被李渊放过,重新启用。

这人商量大事是不成的了。

其余诸如宇文,高氏,陈氏等门阀中人,他又都信不过,崔氏,韦氏之类的却又大多不通军事。

也就是说,此时李渊陷入了一种比较奇特的尴尬境地,有才干的人当中已死的人不去说他,其余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远离了李渊身边。

最后弄的作为皇帝的李渊,遇到军事上的事情,数来数去,却只有秦王李世民可以共商大事。

这显然是内部政治斗争以及外部环境,以及李渊用人方式所造成的一种困局,亲族外加心腹到底是少数,若不能做到人尽其用,关西人才再多,也是无济於事。

李渊年纪渐渐老迈,性情也开始变得有些执拗了起来,在这样的事情上,非但毫无察觉,而且不听劝说,才至有今日之局。

李世民和殷开山来的很快,朝服都未及换下。

见礼已毕,李渊令人将急报给二人传阅。

殷开山的长相和他的名字并不相符,这人白面长髯,身形消瘦,不论长相还是气质上都和关西贵族有着很大的不同。

殷开山名峤,字开山,他们这一脉祖上是南人,乃陈朝旧臣,名字取的还都挺别致,祖父殷不害,陈朝光禄大夫,给事中,父亲殷僧首,任职前隋秘丞。

可以瞧的出来,殷氏是正经的香门第。

到了殷开山这里其实也不差,此人犹擅文章,法,在关西是很有名气的,如果是承平时节,他走的肯定是父祖的老路无疑。

可惜,他步入仕途不久,天下渐乱,时任石艾县令的殷开山别无选择,投在李渊门下,任职大将军府掾,也是李渊倚为心腹之人,后加光禄大夫。

和其他太原旧人不同的是,殷开山性情颇为随和,既辅佐过太子李建成,又在李世民麾下任职过,但都是恪尽职守,并无攀附之举。

左右不靠,又颇有功绩,在李渊眼中自然也就有所不同,所以随着李渊称帝,殷开山的职位是扶摇直上,虽不及刘文静等显赫,却也不差多少,如今已为兵部尚。

唐俭争不过他,那简直就是理所当然之事。

只是殷开山身体向来不太好,在蜀中又受了重伤,如今脸色苍白,气息不稳,看着就让人颇为悬心。

此时殷开山瞅了瞅沉默不语的秦王,只稍一沉吟,便开口道:“前些时屡屡从河边调兵西去,看来有所不妥,李定安,虎狼也,一旦察之动静,必趁隙来攻。”

“再者,其军与我咫尺之近,只需挥军渡河,几可长驱直入,臣以为,不得不防,应暂缓调兵之举,以观动静。”

话音方落,李世民已是摇头道:“潼关,冯翊,韩城几处,陈兵十数万众,数载之间无有寸进不说,还累损士卒,如今逃卒渐多,再要僵持不下,恐生剧变”

“今世充已亡,余者惶惶,东都在望之际,李定安怎敢弃河南於不顾而来与我纠缠?不然,窦建德,萧铣两人岂不成渔翁之势?”

说到这里,李世民面前父亲,肃容道:“李定安兵势之锐,亘古鲜见,今又北连突厥,其势已成,去岁王世充败亡,窦建德,萧铣皆有意於河南,为何至今未有动静?为李定安兵势所迫,不敢妄动而已。”

“如此声势,假以时日今即不能与之为战,不若先定蜀中,再图萧铣,到时以势凌之,或有小挫,也无碍於大局此乃龙蛇之争,不求一时之短长,还请至尊三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