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八百六十一章行政(1 / 2)

北雄 河边草 1790 字 1个月前

君臣寻了个亭子,宫人立即在石凳上铺了软垫,又在旁边烧好了茶汤奉上,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美滋滋。

饮着茶汤,温彦博看周围春光大好,美景环绕,皇帝一副兴致勃勃的样子,心说陛下可能又要作诗了?

正好他也是整日里埋首公务,不得多少清闲时光,今日入宫伴驾同游,不拿出点文章佳句来,录入一下起居注,岂非不美?

可惜李破这个皇帝向来不按常理出牌,饮了几口茶汤便说道:“各道设布政使之事商议的怎么样了?”

在道中设立布政使之职自然是李破提出来的,他不知道布政使是后来哪位皇帝的首创,可他知道布政使是省级长官,同样也是中央集权的一部分。

隋以前的地方行政等级是明确的二级制,州郡和县,而在一些重要的地方设大都督或是总管,这就是三级制的雏形。

只不过大都督和总管往往都是军政一体,职高权重,几乎等同於诸侯。

一旦有事,这些都督啊总管啊就算是再受皇帝亲重,也很容易拥兵自立,非常不利於中央集权统治。

隋末战乱之中,这个缺陷就表现的非常明显,李破本人就曾任云内通守,代州行军总管,并州总管等职。

王世充,罗艺,薛举,梁师都,李轨,甚至是萧铣,杜伏威等人,几乎都任职过此类职务,他们同样也都参与了隋末混战。

而大唐平定了战乱之后,为尽快平息地方上的乱局,沿袭了这种制度,设下了不少总管,主掌地方军事和政务,李破的老丈人兼老师李靖,更是在江右任职大都督。

李靖也是大唐至今唯一一位大都督,比总管权责更重,有着自行任命五品以下文武官员,随意挪用地方财赋的权力,几乎等同於以前的行台尚书令。

只不过那都是立国之初,为了应对时局的临时性举措,两三年之后便改弦更张。

到了元贞八年,李靖的大都督府早已裁撤,各处总管也只剩下了幽州总管宇文歆,灵州总管薛万均,并州总管王庆,代州行军总管屈突通四人而已。

他们都是在北方边境各处,为的就是防备突厥,其他各地总管都已裁撤完毕。

元贞六年和元贞七年两年之间,朝廷迅速的解散了大半总管府,而这些谋划最早是从元贞四年开始的。

那会天下已定,李破立即命人在天下设道,就是为了解除军阀割据之势而做出的准备,如此一来,地方的行政等级也就成为了标准的三级制。

其实这也是有鉴於郡县两级制太过松散,不利於朝廷统筹管理的情况,才顺势颁行的策略。

如今形势稳定了下来,朝廷税赋大增之下,道中只有督查使便显得单薄了一些,尤其是之前进行的数次地方举试,督查使衙门办的并不算太好,明显有着手忙脚乱的迹象。

很容易让郡县的官员们钻空子,如此一来也让督查使衙门的官员面上无光,因为他们掌握的就是纪律监察的职责,每一件科场舞弊桉发,反应稍微冲缓些,都好像是在他们的脸上抽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