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弥远放下轿帘,觉得自家一时失言,恐怕要让仆役看轻,顿时有些恚怒。他也明白,这些愚蠢之人,并不了解他究竟为何失态。
前些日子,从淮东淮西等地同时传来消息,说大金国的政局天翻地覆了,有强臣名唤郭宁者,提兵击败各路大金的军马,一举控制了中都朝廷,将皇帝置于掌中。
这消息一到行在,就激起许多无聊文臣的反应。明明是和大宋全无干系的事情,明明金国本身就是大宋的敌国,正是这些人不断在攻讦史弥远的缓和政策;但金国出了权臣,这些人又一个个跳得半天高,写了一篇篇花团锦簇的文章怒斥这等擅权用事,威凌皇帝的叛逆,并试图挟裹庙堂的大政,使大宋对金国的政变做出应对。
简直可笑至极。
他们在意的,哪里是宋金之间的战或者和哪里是这郭宁的凶悍会如何影响大宋哪里是金国的君臣之序
北方虏人大都野性未除,彼此争斗唯以力胜,那不是常态吗
他们明着在痛斥金国的郭宁,其实意指大宋的史弥远。他们的字字句句,都是在骂我呢这群蠢货不过是看我高踞群臣之上,心里不舒服罢了
在史弥远看来,那郭宁篡权,不过是小事。
按照许多朝臣的说法,这种佣兵征讨的强豪确实有其威胁,他的势力如果一直膨胀下去,保不准什么时候就会成为大宋的威胁,仿佛当年大金代辽的旧事。
但换个角度想,大金是天下间最为兵强马壮的大国,当年的女真人号称满万不可敌,何等厉害他们近年来与北方的黑鞑交战,才顾不得找大宋的麻烦。与大金相比,那郭宁不过是个起自草莽、毫无根基的汉儿。那些汉儿真能成什么事
自高宗皇帝南渡,至今快要百年了。漫长的百年里头,都没一个汉儿能起来灭亡金国的,而那些归正人也只会成天诳惑朝廷,使朝廷兴兵北伐。足见中原绝无豪杰。这郭宁骤然一时得势,待到大金边疆诸帅反应过来,还不是旋手即灭
这种事,根本不值得拿到朝堂上讨论。奈何淮东淮西的守将大惊小怪,奈何丁焴和侯忠信两个为了掩饰自己出使无功,成日里胡言乱语
史弥远一直在盘算着,怎样才能做到既符合朝堂上言官们痛斥权臣的风气,又不要大动干戈,当真把这股火烧到自己身上。想了好几天,没有结果,连带着宣缯、薛极等人也拿不出好办法。
但这会儿看到和尚尼姑沿街要钱,他忽然就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
说到底,朝堂上固然有人义正辞严,痛骂北国的权臣;朝堂下,却有许多人靠着和北方的私下生意赚钱。对此,史弥远一直是清楚的。这两年大量的物资不断流向北方,以至于宁绍等地的粮价都贵了,怎么可能瞒过当朝的宰执这本来就出于高层的默许
现在朝堂既然汹汹,就让那些痛斥权臣之人,出面去整顿榷场和海贸。暂时阻断海上的粮食贸易,正符合他们的主张,也正好压制那郭宁的力量。而这种举措又必然引起依靠海贸的诸多人物不满,当下朝堂上狗咬狗,两边俱都疯癫,而我执两用中,进退得宜
史弥远一下子高兴起来,随即他又考虑,这种事情不能完全交给朝堂上那些言官。言官们嘴上来得,办事不靠谱,得有个精细人具体去奔走,才好把这件事平平稳稳地做到,由此也把朝堂上的风潮安安稳稳送走。
他忽然想到一人,于是敲了敲轿窗。
仆役总管慌忙俯身“相爷有何吩咐”
“楚州那边,有个叫贾涉的知县,对榷场和海贸,都很熟悉。前几日边地文书频频发来,说起北面动荡的事,其中有他一份。”
身为当朝独相,却对地方上芝麻绿豆的小官如数家珍,这真是权臣的本事。仆役总管恭声道“是有此人。他那份文书里还说,要压制北面强臣的膨胀,最好的办法都在粮食上。若由他来操办,可以尽量平稳地压低粮食流出,不至于生出乱子。只不过,要办好这些事,需要三千贯的使费。”
有意思,此人所见,倒是与我相同。
史弥远随口便道“给他三千贯让他替我用心盯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