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里的管理层是眉山人多,口味偏川中口味,连凉拌猪头肉,凉拌兔丁,小泡菜都有。
石鍮介绍道:“这里有我们自己的三产,种菜,养猪,养牛羊,造酱,这些都有农场负责。”
苏油尝了下凉拌兔丁,惊喜道:“这个真真是眉山味道,一点点都没变!薇儿,快尝尝!”
吃过饭,苏油又去厂部大楼,听取冶州建设汇报。
这是一个以钢铁为依托的大城,外围还涉及炼铜,银,金,锡。
再外围是为冶金业和军工业提供支持的三酸两硷化工厂,炸药厂。
再外围是五金加工。
再外围是选矿,洗煤,炼焦厂,煤气厂。
再外围,是各种三产。
这是一个全新的移民城市,如今连职工带家属,以及从地方上吸收的一些三产人员,总人数已经达到三万。
除此之外,这里还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基地,有专门的勘探院,冶金研究所,化工科研所和船舶设计院。
科室成员骨干,很多都是四通商号在蜀中收养的二代和三代孤儿,这些人对四通和苏油的感激崇拜之心是不言而喻的,听闻苏油和石薇来看望他们了,纷纷拥出院所来迎接。
设计师经常画图,做实验,宽袍广袖的不方便,苏油给他们设计的内装就是军中的衬衫,外边是修身的长裤,外套是开领长袍,还有保护头发的布帽。
加上不少研究员鼻梁上还架着眼镜,一群人涌出来,苏油还以为自己又穿越回八十年代国营大厂的研究部门去了。
然后一群后世科研人员模样的年轻人齐齐跟苏油拱手作揖,苏油这才缓过神来,没回去,还是在大宋。
设计院是一个大区,除了几栋钢筋水泥的设计大楼,中间还有一个巨大的广场。
广场外围是一圈跑道,跟后世操场一个样。
科研人员每天早上也要跑步,做体操,这两样是硬性规定。
闲暇时他们也玩橄榄球,捶丸,蹴鞠。
设计楼与后世设计楼也相似,就只差了中央门楼上边的大五星了。
在管理大楼边上的礼堂里,苏油为研究所今年荣获发现者勳章的几位年轻人颁发了勳章。
其中有大型板材蒸汽烫弯成型技术的发明者李清源,人字形铁路岔道和扳道器的发明者詹文光,铳管内表面渗碳技术发明者吴春静,还有一个不务正业的,明明是水泥研究院的研究员,却发明了陶瓷注浆成型技术的刘师道。
发奖给他的时候,苏油还问:“我要的筋囊壶,你爹给我做出来没有?”
刘师道一脸赧笑:“快了,快了……”
这娃是读书人,爱好却是制壶,苏油在宜兴丁蜀镇搞出紫砂壶之后,备受文人追捧,当地文化人也投身其中参与设计,到如今已经出现了十八种经典器型。
装饰手法也出现了很多种,包括堆绘,彩绘,镂雕,铺砂……
然而最受追捧的,都不是专业人士,反而是文人业余爱好者们拿象牙签子剔雕出来的带书法和绘画的作品。
苏油也是玩友之一,擅长剔的是兰石,竹叶和菖蒲,也时常和两浙路的高端玩家们交流收藏。
刘师道的父亲是筋囊器高手, 这种器型的特点就是线条复杂,玩的是等分和对称,全手工制作是异常困难的。
后来举家搬迁到丁蜀镇后,刘父继续做青瓷,偶尔也做做紫砂壶玩。
刘师道发明了一种方法,用石膏将父亲制作的紫砂器倒模,然后在空腔中注入泥浆,等到石膏吸收完水分后打开模子,加工修整之后就是胎体。
再安上壶嘴和壶把,手工繁复的筋囊器,被这娃搞得都能够批发制作了。
市场上出现了三个一模一样的壶,接着刘父很快就被收藏家们告到了苏油这里。
苏油从三个壶身上找到了蛛丝马迹,其中两个,有模具接缝处泥翅后修痕迹。
是仿品,但是泥料又是老刘精制的同一款老泥料,这个做不了假,那必定是刘家出了内贼。
老头一辈子都是老实匠人,得知真相后便要大义灭亲,是苏油将这小子救了下来,送去了理工学院研究水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