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位初大事权归太皇太后张氏,以三杨主持政务,继续推行仁宣朝各项政策,社会经济有所发展。
张氏死后,三杨去位,宠信太监王振,振遂广植朋党,启明代宦官专权之端。
十四年,瓦剌入犯,听从王振之言亲征,抵土木堡兵败被俘。郕王朱祁钰被拥立为帝,改元景泰。
1451年,英宗被释回京,软禁於南宫。
八年,石亨等发动夺门之变,英宗复位,改元天顺。
明代宗朱祁钰是明宣宗朱瞻基皇二子,明英宗朱祁镇弟,明英宗被蒙古瓦刺军俘去之后继位,重用於谦等人组织北京城保卫战,打退了瓦剌的入侵。即位后整顿吏制,使吏治为之一新。
英宗放回后被其冷落对待,这是他政治上的一大败笔。在位8年,病中因英宗复辟被废黜软禁而气死,终年30岁。
朱祁钰没被葬入十三陵。
明十三陵是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区境内的燕山山麓的天寿山。
明朝自开国以来,从明太祖朱元璋传到明思宗朱由检,共传了16位皇帝。
其中除了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葬在南京明孝陵,还有在靖难役中不知所踪的第二任皇帝建文帝朱允炆外,其余14位皇帝中的13位,就连亡国之君吊死煤山的明思宗朱由检,都葬在了北京的明十三陵、长陵(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
唯独第七任皇帝明代宗朱祁钰,没被葬入十三陵。
明孝宗朱佑樘是明宪宗第三子,生母孝穆纪太后。
在位期间,即位后努力扭转宪宗时朝政腐败状况,驱逐奸佞,勤於政事,励精图治,驱除宫内奸臣,任用王恕、刘大夏等为人正直的贤臣,使明朝再度中兴并发展为盛世。
史称“弘治中兴”,可惜因病英年早逝,享年36岁。
明武宗朱厚照是明孝宗嫡长子,也是历史上很有争议的一位皇帝。
朱厚照,孝宗长子,生母张皇后。两岁被立为皇太子。
由於孝宗一生只宠爱张皇后,而张皇后只为孝宗生了两个儿子,次子又早夭。
因此武宗自小就被视为掌上明珠,而且少年的武宗非常聪明,老师教他的东西总是能很快学会,按理说他应该成为一个很好的皇帝,但就是因为周围的太监,毁了这个年轻的孩子。
东宫的随侍太监中,有八个太监号称八虎,他们以刘瑾为首,为了巴结日后的新皇帝,每天都进一些奇特的玩具,还经常组织各式各样的演出,各种体育活动,当时的东宫被人们戏称为百戏场,试想年幼的武宗如何能抵御这些东西的诱惑,於是就沈溺於其中,而且终其一生没有自拔,学业和政事当然也就荒废了。
嘉靖皇帝并不是武宗的儿子,也不是孝宗的孙子。由於武宗荒淫,没有留下子嗣,孝宗则是单传,只有武宗一个孩子,因此,孝宗一脉到了武宗驾崩也就断了香火,皇位继承人就要从最近支的皇族中选出。孝宗的弟弟,成化皇帝的次子兴王朱佑沅被确定为最近支的皇室,当时兴王已经去世,因此就又他唯一的儿子朱厚骢来继承皇位,他就是后来的嘉靖皇帝。
明世宗朱厚熜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宪宗庶孙,明孝宗之侄,明武宗堂弟,兴献王朱佑杬嫡子。1521年--1566年在位,在位45年,在位时间之长在明代皇帝中仅次於其孙子明神宗。
早期整顿朝纲、减轻赋役,对外抗击倭寇,后史誉之谓“中兴时期”。
但不久与杨廷和等朝臣在议父兴献王尊号的问题上发生争论,史称“大礼议”之争。
后期崇信道教,并痴迷於炼丹,致使后来发生“壬寅宫变”,从此不再理政。
嘉靖四十五年驾崩,终年60岁。
嘉靖皇帝即位之初就爆发了“议礼之争”,也是明朝最着名的政治事件。
早在嘉靖皇帝由藩邸进京的时候,未即位的嘉靖皇帝与朝臣们就迎接的礼仪发生了争执,结果以朝臣的妥协告终,紧接着,嘉靖皇帝的生母进京,又发生了类似的事情,最后朝臣又做了让步。
这两件事可是说是议礼之争的导火索,从嘉靖皇帝主观来讲,他从外藩即皇帝位,对朝廷的旧臣并不十分信任,而且他不希望以过继给孝宗皇帝当养子的身份来入继大统,因此他要求追封自己的亲生父亲为皇帝,这一点标榜尊崇先师孔子礼教的大臣门是无法同意的,众大臣表现的空前团结,反对的奏章压的世宗喘不过气来。
就在世宗准备让步的时候,一个叫张璁的人站了出来,帮了嘉靖皇帝一个忙。
他写了一篇文章,为嘉靖皇帝追封自己的父母找了许多理论依据,而且引经据典批驳了群臣的观点,嘉靖皇帝看后深受鼓舞,张璁也得以加官进爵,成为议礼派的首领,当时的反对大臣们称为护礼派。
明穆宗朱载垕是明世宗第三子,明世宗病死后继位。
少年因其母缘故不得父皇宠爱。
登基后内忧外患使他关心朝局,对他登极后处理政务有着较大的影响。
倚靠高拱、陈以勤、张居正等大臣的鼎力相助,实行革弊施新的政策。
但沉迷女色,服媚药助兴,导致不理朝政。
朱载垕在位6年,病崩,终年36岁。
朱载后可以说是明朝比较幸运的皇帝,在他统治期间,几乎没有爆发什么重大的变故,他得以稳坐皇位六年。
这与他的性情是分不开的,由於在作皇子期间处处小心谨慎,很少张狂,从小就养成了贞静、仁义的性情。
同时隆庆朝人才济济,文有徐阶、张居正、高拱、杨博,武有谭纶、戚继光、李成梁。
这些人之所以出名,还要归功於隆庆皇帝给了他们发展的空间,反观历史,成化朝也曾人才济济,但由於皇帝的限制,他们终究没有在历史上写下光辉的一笔。
朱载后的一大优点就是用人不疑,放手让他的臣子去发挥才能,使得隆庆朝和万历朝前十年成了明王朝回光反照的时期。
这一时期社会比较稳定,经济比嘉靖朝有了重大的改观,可以说朱载后在使明王朝向最后一个繁荣时期发展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过渡作用。
有人将万历前十年繁荣的功劳全部归功於张居正,没有朱载后放手让张居正在政务中去锻炼,没有穆宗皇帝对嘉靖朝弊政的改革,万历朝的繁荣就无从谈起,因此将朱载后归於明朝比较好的皇帝之一。
当然,人不是完美无缺的,朱载后也有自己的缺点,他懒,他只召见过两次阁臣,朝会,经筵也经常不发表意见,从这方面看他是很懒。
但是春秋时期的齐桓公不也是懒与政事,把朝政都托付给管仲,照样不失春秋五霸的称号。
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是明神宗朱翊钧,明穆宗第三子。
隆庆二年立为皇太子,隆庆六年,穆宗驾崩,10岁的朱翊钧即位,次年改元万历。
登基初期,万历皇帝面临内忧外患,由内阁首辅张居正主持万历朝新政。
亲政初期,他勤於政务,在军事上发动了“万历三大征”,平定了哱拜叛乱和杨应龙叛乱,对外帮助朝鲜击败侵朝日军。
后期不理朝政,经常罢朝。
女真在东北迅速崛起,在萨尔浒之战中击败明军。
此后,明朝国势衰微。万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明神宗朱翊钧之皇贵妃,明万历初入宫,是万历皇帝最宠爱的妃子。生皇三子朱常洵后,晋封皇贵妃。
因太子久不立,外廷疑郑氏有立己子谋。
万历二十九年太子册立。
万历四十一年,奸人孔学为陷害太子,牵连郑贵妃,梃击案又有郑贵妃之太监参予其事。
明神宗崩,遗命封郑贵妃为皇后,以大臣反对乃止。
神宗皇帝的生母李氏本是宫中一宫女,后被当时还是裕王的朱载后看中,多次临幸,不想竟珠胎暗结,为裕王生下了一位王子。
朱翊钧从小聪慧过人,读经史则过目不忘,有一次还在幼龄的他竟劝谏父皇不要骑马,恐万一伤了圣体,会使百姓担心,穆宗皇帝听后深受感动,从此更加喜爱这个孩子了。
穆宗皇帝在位六年,去世时年仅三十六岁,於是皇太子朱翊钧即位,成为了大明朝的第十三位皇帝。
穆宗皇帝去世时,为朱翊钧留下了很好的内阁班子,大学士张居正、高拱、高仪都是正直之士,善谋略,此时的内宫也非常安定,穆宗正宫陈皇后与神宗生母李太后相处地非常融洽,而且当时的大太监冯保也是明朝不可多得的好太监之一,他与张居正配合默契,使得万历初政的十年,政治清明,经济飞速发展。
这当然要归功於张居正的改革,但是与李太后、冯保的支持十分不开的。
同时,张居正非常注重对小皇帝的教育,小皇帝也与他建立了深厚的师生之情。
冬天上课的时候,小皇帝总是嘱咐小太监将厚厚的毛毯放在张居正的脚下,以免冻着他的脚。
张居正生病后,朱翊钧更是亲自为他熬药,张居正为了感激皇帝的知遇之恩,更是加紧努力,事必躬亲,霄旰沥胆,将一个大明王朝治理的井井有条。
明光宗朱常洛,年号泰昌,明代第14位皇帝,在位一个月。
朱常洛是明代传奇色彩最浓的一位皇帝,明宫三大疑案都与他有关,万历皇帝并不喜爱这位太子,他的位置曾一度岌岌可危,苦熬了三十九年之后,他终於得到了梦寐以求的皇帝宝座,但是就在他即位的第三十天清晨,这位刚要展翅高飞的皇帝就莫名其妙地走了。
朱常洛的身世和他父亲万历皇帝差不多,也是父皇偶然临幸宫女而生,不过虽然都是临幸,朱载后要比朱翊钧负责任。
朱翊钧是打心眼里不喜欢这位皇子,认为这个皇子的出生是他的一件丑事。
这一观念持续了三十九年,直到万历皇帝去世。
皇长子朱常洛出生后的日子就可想而知了。
万历皇帝宠爱郑贵妃,更是将郑贵妃的儿子福王朱常洵视若掌上明珠,加上郑贵妃整天在万历皇帝枕边吹风,万历皇帝早就有废长立幼的想法。
万历先是封了郑氏为贵妃,而长子的母亲却还是妃子,这是不合古制的;其次是在朱常洛长大后冲冲不让他上学,然后又想出了三王并封的主意,将众皇子都封为王以降低长子的地位,好在这些伎俩被大臣们识破,总算没有得逞。
之后爆发国本之争,众大臣用生命和鲜血为皇长子朱常洛争来了这个太子之位。
明熹宗朱由校可以说子承父业,顺其自然的得到了,但真的要座上干清宫的皇帝宝座还颇费了一番周折。
光宗在位仅一个月,却留下了一个李选侍,这个女人跟郑贵妃如出一辙,整天捉摸着怎么将皇后位子弄到手,此时的郑贵妃也对皇太后的位子垂涎已久,就这样,两个臭味相投的女人凑在了一起,互相配合,在皇帝面前软磨硬泡,非要将封号讨下来不可,即使在光宗病危的几天,他们也没有停止过。
光宗突然驾崩,使郑李二人失去了保护伞,群臣对他们并没有好感,两人感到自己的地位很不稳固,於是李选侍想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计策。
由於熹宗生母早逝,李选侍成了熹宗的实际看护人,此刻正好利用这层关系,将熹宗扣留。
先皇已经驾崩,熹宗已经被宣布即皇帝位,但小皇帝冲冲没有从后宫走出来,群臣非常着急,纷纷上书请李选侍放还熹宗。
但是李选侍根本不听,仍旧将新皇扣留,幸亏太监王安,从大局出发,将皇子骗了出来,交给了群臣。
李选侍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他赖在干清宫不走,以此要挟群臣给他皇太后的封号。
按古制皇帝即位后,应该立即迁入干清宫居住,但是无人奈何的了李选侍,群臣非常着急。
劝李移宫的奏章如雪片飞来,李选侍根本不理,群臣终於被激怒了,杨涟代表众大臣向李选侍下达最后通牒,让他即日离宫,新皇朱由校也下旨,让李移宫,加上大太监王安对李选侍百般威吓,李选侍终於带着宫女灰溜溜的迁出了干清宫。
史称此事件为“移宫案”,明宫三大案之一。
熹宗即位之初,东林党势力较大,公正盈朝。
杨涟、左光斗、赵南星、高攀龙,许多正直之士在朝中担任重要职务,方从哲等奸臣已逐渐被排挤出去,吏制稍显清明。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4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