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民间的谚语无风不起浪,看来要好好查查这兵部与工部了。
朱棣挥手让干清宫中的宦官宫女都退出宫外,并且吩咐任何人不得靠近宫门一丈之内。
做完这一切后,朱棣盯着朱瞻基问道:“小子!跟爷爷说说你知道的武库司的事。”
“皇爷爷,说武库司的事之前,孙儿请问皇爷爷,大明武备都由哪里制造。”
“大明京营的武器都是由工部军器局制作,内廷所统领的御马监更值宿卫,掌控一支精兵,保卫皇城安全,他们的武器装备来自兵仗局。其他地方布政使司也有专门的军器局为地方都司指挥使司提供武器装备,除了满足地方军队的装备,还要向兵部上交每年的武器装备定额。”
“皇爷爷,兵仗局是内宫皇家私产咱先不说,就说这军器局大使只是一个小小正九品不入流的小官。稍微有些抱负之人,
没人愿意去当这个大使。当了这个大使之后就意味着一辈子只能在军器局蹉跎,再无升迁的可能。 既然升迁无望,只能捞钱以自肥,钱从哪里来,当然是从打造军器的材料里克扣,这样经过克扣的材料打造出的武器怎么能够合格。
当然他们还不敢把所有的武器全部做成不合格的,总要留一部分质量好的武器留作应付上官抽查,还要应付皇爷爷的征调,皇爷爷征调的武器他们可不敢糊弄,至於其他军队想要得到好的武器就得贿赂武库司的上下官吏,不然就只能拿到劣质武器装备。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工匠地位低下,每日辛苦忙碌,只能勉强混个饿不死,更有甚者连妻儿都养不活,怎么可能会用心为朝廷打造器械。更为关键的是工匠的儿子只能是工匠,不能读书,不能经商,不能种地,只能做工匠,子子孙孙都是工匠,根本看不到任何的希望。
皇爷爷,人活着要有希望啊,如果活着看不到希望,也就没有奔头了,人就会变的如行屍走肉一般。”
朱棣听完朱瞻基的话后勃然大怒:“小兔崽子,才吃了几碗干饭,就敢非议太祖。”
朱瞻基心中咯噔一下,草率了!忘记祖制这一茬了,太祖皇帝为了让百姓各司其职,将全国百姓划为各种户籍,民户、军户的子弟还能参加科举改换门庭,其他户籍的百姓只能子承父业祖祖辈辈操持同一职业成了不是贱籍的贱籍。
朱棣起兵‘靖难’的最大理由就是朱允炆擅改祖制, 迫害亲王。打着的旗号就是‘奉天靖难,恢复祖制’。
在祖制问题上,不管朱棣内心多么想改变,在人前他都是祖制的维护者。‘靖难’成功之后也变成了他的一个包袱,让他只能在尽量维护祖制的基础上修修补补。
这就是大明的先天不足,可以说后来的继承者都是背着祖制这个包袱管理着这个老大帝国。
在电光火石之间,朱瞻基就明白了爷爷的心思,劝解道:“爷爷!孙儿怎么敢非议太祖呢,不过是想给那些可怜人一点活下去的希望。同时建议爷爷加强武备的管理,不能让那些蛀虫给祸害了。这可是关系到大明江山能不能传下去的关键所在。就是太爷爷也不希望咱大明在后世不肖子孙的手中丢了江山吧。”
“你小子有什么主意就说吧。若是馊主意出了这个门,你就给朕烂在肚子里,就是你爹都不能说,知道吗?”
“孙儿明白!孙儿的意思是说,以后咱不这么花钱置办武备了,而是把钱拨给各军,由军队自己采购武备,咱们把军器局和兵仗局独立出去,不再受工部和内宫管辖,这两个制作武器的要害部门由爷爷您自己直辖。
这两个局按照军队的订单制作武器,军队下什么订单,他们就制作什么武器。至於谁能拿到订单全凭他们自己,而兵部只需检查各军的武备情况就行。
如此一来环环相扣,制作武器的武器质量不好就拿不到订单,购买武器的军队若是敢和制作武器的互相勾结,以次充好就逃不过兵部的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