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明研究的蒸汽机还是最初始的单膨胀式蒸汽机,这是最原始的蒸汽机,现在需要解决的是从无到有的过程。
气缸的制造已经不是问题,蒸汽压力问题已经解决,研究院的热铆接技术已经成熟,完全可以向工厂推广。
加工误差涉及到机械的精密度问题,以目前大明的木制水利机械来说,加工精度只能说是一般,批量生产别说达到后世的高精度公差,就是连标准公差都达不到,这不是工匠不努力,实在是设备太落后。
本来最好解决的密封问题,由於没有合适的材料,一直拖到宣德十八年底,蒸汽机的量产化依然没哟完成。
这些年光是在这一个项目上,已经不知道烧掉了多少银子,若不是皇帝坚持研究,就连最感兴趣的黎叔林都有了放弃的想法。
没办法压力太大了,那么多研究经费砸进去,连个响都听不到,黎叔林怎么能够不着急。他不是没有听到过有人说风凉话,若是把这些浪费的银子投入到其他地方至少又能修一条南北大通道。
不过皇帝却对此毫不在意,一直在鼓励着研究院的所有研究人员,只要努力即使不能研究成功,一些研究成果也能转化成其他的技术成果。
别的不说,热铆接技术就能应用到很多地方,尤其是正在准备使用铁龙骨造船的造船厂,这样的铆接技术是船厂急需的技术。
使用铁龙骨造船的设想也是迫於无奈,大明如今能够建造最大万料以上的大船,然而这样的大船却不是想造就能造的,造船最重要是有合适的龙骨。
木制帆船的龙骨通常都是选择一根笔直高大的大木做为龙骨,大木的长短决定了船只大小,想要建造一型标准的大型帆船,龙骨的选择就成了难题。
而且木制龙骨的抗火炮反震力也不是很好,这就使得木制帆船上的火炮不能同时施放,以免损坏船体结构。
海军如今需要越来越多的远洋航行,甚至要在远离海岸线的大海上航行,遇到风浪以后,必须保证船只在风浪中的结构稳定,海军便提出了新一代海军军舰的设想。
那就是船只更大,速度更快,火力更强,结构更加结实。这四个要求就是海军对下一代军舰的要求。
船只更大就能装载更多的火炮,不同於在陆地上,在大海上与敌人相遇,谁的火力更猛,谁就是强者。速度更快的要求是,当敌人逃跑时我们能够追得上,当我们逃跑时敌人追不上。
火力更强就是在军舰上能够搭载更多的火炮,结构更结实就是军舰有更好的抗风浪性和更好的抗火炮反坐力,能够在同一时间有更多的额火炮同时开火。
这是铆接技术在造船上的应用,在其他方面也有很多的应用,为了提高制作蒸汽机的零部件的加工精度,黎叔林与同事们就要不停的改进机械设备,这些机械设备已经比十多年前不知道精确了多少。
还有不少新式的机械为了制造蒸汽机儿发明出来,这些新式的机械不光能够造蒸汽机,也能制造其他的商品。
王瑾送来的生胶制造的密封垫并不能直接使用,橡胶想要增加稳定性和耐磨损性,有一个关键的步骤叫做‘硫化’。
至於怎么硫化朱瞻基也不知道,他只能根据‘硫’字想到橡胶硫化需要硫磺,至於如何搭配怎么加工那就需要研究人员慢慢摸索了。
有了生胶之后,研究院再次开始忙碌起来,王瑾又带着种子样品跑去农林渔牧部请农业司与林业司的官员接收种子。
忙完了这些事情之后,已经到了宣德十八年的年底,陪着皇帝开完新年大朝会,王瑾便向皇帝辞行返回旅顺东洋舰队基地吗,等待国内为他准备的移民到来。
东京城要想在短时间内站稳脚跟,至少一次性移民万户以上才能形成自我生育发展,以后可以慢慢迁徙,这第一次必须要有足够的数量。
更何况其他的如东方港这样的基地,也需要大量的人口填充,王瑾初步估计至少需要十万人口才能初步控制这些前进基地。
在等待移民到来的日子里,东洋舰队也没闲着,开始在倭国与朝鲜招募移民,这是事先已经与两国达成的协议,东洋舰队以帮助两国向东方大陆运送移民为条件,可以在两国自由招募百姓。
进入三月,所以的移民全部集中在倭国的石见国大明海军基地,东洋舰队在石见国海军基地,正式扬帆起航。
这一趟的远航,共计运送大明、朝鲜、倭国三国移民十万人,这十万人有八万是属於大明的移民,还有两万是属於朝鲜和倭国的移民,两国一家一万人。大多数的移民都是拖家带口,一家人一起移民。
这也是王瑾最愿意看到的移民,只有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移民才是最稳定的,经过这四五年的建设,沿途的一些前进基地已经有些规模,至少都能为过来的船队提供一些必须的生活补给。
在东方港王瑾留下一千大明百姓,倭国与朝鲜各五百人,算上东方港已经有的八千人,东方港人口达到了万人规模。人口比例是大明百姓四千人、倭国百姓五千人、朝鲜百姓一千人。
这个人口比例非常危险,如果不进行人口比例调整,若干年后必然会形成种族对立,这一点不得不防。
在后世的温哥华岛,王瑾把一万朝鲜人全部放在了这里,并且告诉负责这些移民的移民官,从这里可以一直向东发展,但是绝对不允许向南发展。
朝鲜人一直生存在资源贫瘠的朝鲜半岛上,哪里见过如此资源丰富的土地,大明爸爸大手一挥,这里的土地就归朝鲜了。
不仅朝鲜人激动异常,对大明感激万分,就连没有被安排下来的倭国人也是羡慕不已,不知道大明能把他们安排到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