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队要在喀什修整一天,后天才会分开——有些车子回去更西边的地方送货,而另外那25辆,都会去和田地区送货。
坐在兵站内,第一天一早邱团长就来叫人:今天凑巧是个星期天,到了喀什要是能赶上这一天,那有个地方是绝对不能错过的——喀什大巴扎!
到了喀什不去大巴扎,那就等於没到喀什!
巴劄,系维吾尔语,意为集市。喀什大巴扎位於喀什市东门,张楠“曾经”来过这里:从90年代起,这里就会成为华夏西北地区最大的国际贸易市场!
喀什是古丝绸之路上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商品集散地,当年由长安出发的商旅,无论走天山南路抑或走天山北路,均在此地汇合。
喀什的巴劄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古代就有“亚洲最大集市”之称:等到10年后,这个市场将会有5000多个摊位、有近万种商品,每天人流量达10余万!
张楠知道,自从83年吐尔尕特口岸和红其拉甫口岸相继开放后,这里就打开了国际商品的通道,目前已经有外商、商团来到喀什,带来大量异国商品参加贸易,也从大巴劄采购许多华夏商品。
红其拉甫口岸历史上就是古丝绸之路前往印度、中亚、西亚直至欧洲的咽喉要道,也是也是华夏与西南亚以及欧洲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1982年8月,红其拉甫口岸对华夏和巴基斯坦两国公民正式开放;去年5月1日,改口岸又正式向第三国人员开放。
而吐尔尕特口岸与苏联的吉尔吉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纳伦州接壤,中苏双方在这个口岸第一次通商贸易始於1951年,后因政治因素,口岸於1969年关闭。
1983年年底,吐尔尕特口岸重新开放,如今一些苏联产品也已经出现在喀什的大巴扎上。
而张楠知道1992年以前,喀什的这个大巴扎只有在星期天营业,所以就算二十几年后,很多外国游客及国外旅游资料里仍将这个巴扎称为“星期天大巴扎”。
实际上20年后这个巴扎每天都在营业,但只有在星期天才最能让人感受到巴扎的热闹劲和空前的规模。
说实话,87年的喀什给张楠的感觉还非常落后,还有种完全不同的异域风情:看到土路上骑着小毛驴经过的老人,就想到小外甥爱看的那部《阿凡提》!
也许那名骑毛驴的老者真叫阿凡提也不一定。
喀什城区虽然看着不怎样,但到了喀什市东门的大巴扎,那景象!
怎一个壮观热闹了得!
就算曾经见识过大巴扎的热闹,张楠还是被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吸引住了。
邱团长不是一个人陪着张楠等人,还有五六位老兵一同来——这些老兵们据说今年年底就要复员,这次难得遇上大巴扎,都打算买点稀罕东西回去,将来想再来一趟的机会就不多了。
而且穿着军装的人多,在这么热闹的地方也安全。
不过那位童参谋今天没来:一早就被邱团长派去联系喀什当地的相关部门,希望能批发些和田玉籽料。
这会的维族同胞挺好的,热情,对着张楠这群人也在吆喝自己的货物。
货物丰富,和东南沿海市场上的东西天差地别,令人眼花缭乱!
其实大伙都不是第一次来,连关兴权都说他以前来过这里一次。至於他一个蓉城军区的特种兵到喀什来干嘛,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