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六十八章 ??如何成为忠烈 ??2(1 / 2)

抢救大明朝 大罗罗 2326 字 21天前

大明洪兴二十年,正月二十三日。

大散关——和尚原一带。

“胜了!胜了......大明万胜!”

战场之上,响起了山呼海啸一般的巨大欢呼声音,直冲云霄,也将战场上所有明军的士气鼓舞到了极点。

在大散关到和尚原一带,高高低低几十处丘陵和台地,再加上依着大散水构筑的一连串堡垒和工事,组成了大顺军的大散关防线。这道防线在过去的七八年间,一直牢不可破,充当着吸引明军大队的磁石,同时也是扞卫大顺政权的铜墙铁壁。

但是维持这条防线的代价实在太大了!

李定国阵前屯田的设想,早就化为了泡影,屯田所获的粮食,根本不足以支撑陕西前线的各路大军消耗——陕西前线的顺军数量不定,多的时候可以有二十万,少的时候只有五六万。

而决定兵多兵少的,除了军事需求,就是后方供应粮食的能力了——蜀道艰难,难於上青天啊!

要运输一石粮食到陕西前线,被民夫和牲口在路上吃掉的,或是因为种种原因损失掉的粮食(包括牲口食用的精料),往往高达八石九石之多......想要长期在前沿维持十几二十万军队,是根本不现实的。

但是仅仅依靠五六万人想守住关中前沿和仇池山——祁山前沿也是不可能的。所以李定国只好在阶州、略阳、汉中等三地再设了三个大营,每个大营最多时都能屯兵三万,总共就是九万后备之兵。

在关中和仇池山——祁山前线比较缓和的时候(通常是冬季和春季),李定国就会减少那里的驻军,把主力撤回阶州、略阳、汉中就食。而在前线比较紧张的时候,他就会把军队从阶州、略阳、汉中调往前沿。

如果陕西战事实在太激烈,李定国还会从成都调集大军,这样前线的军队就能达到二十余万了。

而在洪兴十九年冬,虽然陕西前线的情况已经开始紧张。但是李定国还是按照计划减少了前线部队,到了二十年正月时,甚至还进一步撤出那一带的驻军。

到大剑山起义爆发前,关中和仇池山——祁山前线的顺军总兵力已经低於四万,其中摆在大散关防线的兵力更是不足两万......就是这两万人,也在正月二十一日、二十二日开始撤退,到二十三日明军发起进攻的时候,只剩下不足六千人还坚守在顺军前沿的各个重要据点当中。

而且这六千守军,也不打算死战......这些人都是李定国的亲兵,全都配了善走山路的滇马、川马,随时可以一走了之。

不过演戏还是要演全套的!

大顺晋王李定国要从前线撤兵,也得留下精锐殿军啊!

怎么可能一触即溃?

可是当刘生、吴国贵指挥的三万精兵在24斤臼炮和12斤长炮,还有其它中小口径的野战炮掩护下发起总攻的时候,李定国麾下的顺军的崩溃速度,还是让这位在陕西前线和明军打了近八年的名将感到有点失望了......

从立马在大散水南岸一处高地上的李定国的眼中望出去,大散关堡垒的上空,已经升起了大明的日月旗帜。

而刚刚弃了城关,向大散水奔来的顺军,则是一副兵败如山倒的狼狈模样。不算宽阔的战场上,到处都是穿着蓝色战衣的士兵,或骑马,或发足狂奔,冲向大散水。

明军的12斤长炮打出的钉头开花弹不时在蓝衣人群中炸开,炸出高高低低的烟柱。

追击的明军也出现在了硝烟弥漫的战场上,组成了一个个红色的方阵,好像一座座移动的堡垒,

碾压而来,将所有挡在他们面前的敌人踩在了脚下。李定国的长子李溥兴奉命留守大散关,现在也被这群红衣兵追赶着涉水逃到了大散水南岸,寻到了李定国的“晋”字王骑,然后直接策马上了高坡,到了李定国跟前才从马背上翻滚下来,单膝跪地。

“父王,快撤吧......兄弟们抵挡不住了!”

李定国沉着张脸,显得非常不满。

“败得也太快了吧?半天不到,就守不住了?若是遇上黑衣兵也就罢了,可是为父分明看见来敌都是红衣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