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k2005月刊魅力音乐剧——音乐剧的起源和四大名剧2005年3月13日夜,音乐剧《剧院魅影》(ThePhantomOpera)中国巡演的第100场演出在上海大剧院圆满结束。99%上座率和6500万元的票房收入告诉我们:《剧院魅影》掀起了一场音乐剧热潮。从2004年12月18日该剧正式演出开始,观看“魅影”、讨论“魅影”就成为上海的一种文化时尚。作为一种对於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并不知名的戏剧样式,音乐剧从来没有像2005年春天这样深入人心。离开《剧院魅影》的伦敦首演已过去了十九年,这部戏依旧在世界各地创造着票房神话。而此种现象并非绝无仅有,几年前上海大剧院引进的《悲惨世界》(LesMiserables)、《猫》(Cats)同样也是从八十年代起就活跃在西方音乐剧舞台上的常青树。究竟是何等魅力让观众乐此不疲呢?品味生活《剧院魅影》中的魅影和克里斯汀76Link2005月刊77Link2005说起音乐剧(musical),就不能不提到歌剧(opera)。传统歌剧多以史诗性、英雄性为主题,沉闷厚重,不但令大多数现代观众敬而远之,即使在19世纪那个充满艺术和理想的年代中也同样传播着审美疲劳。显然,沉浸在如火如荼的工业革命中的西方观众更需要随性轻松的娱乐,而不是正襟危坐的“折磨”。於是,以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和罗西尼的《塞尔维亚理发师》为代表的喜歌剧(opera)在当时的欧洲风行起来,它们以轻松悦耳的音乐和浪漫生动的情节为特色。这种轻喜剧风格就是音乐剧的形式来源之一。当然,喜歌剧并不是对传统歌剧形式的彻底颠覆,它仍用传统的美声唱法来展示戏剧冲突,与今天以流行唱法为主的音乐剧有着本质的区别。从这个意义上说,音乐剧和歌剧完全不能混为一谈。19世纪末,风行一时的喜歌剧也让喜新厌旧的观众渐渐失去了热情,一场舞台的变革和戏剧样式的革命呼之欲出。1892年10月,《快乐姑娘》(AGaietyGirl)在伦敦西区(WestEnd)的威尔士王子剧院(PrinceWalesTheatre)上演了,这是第一部冠以“音乐喜剧”(musical)名号的作品。这部戏一经推出,便大受伦敦市民的亲睐,引起巨大的轰动效应,并从此奠定了音乐剧演出的基本样式:戏剧的结构+娱乐化的歌舞表演+轻松愉快的音乐。从这以后,一批跟风之作接二连三地在西区上演,其中较着名的有《马戏团女CircusGirl,连演497场)、《艺妓》不久,音乐喜剧传到了今日美国的戏剧中心——百老汇。20世纪初,百老汇不过是纽约一条再平常不过的街道,有几座非常不起眼的剧院散落其间,经常登台的也多是一些歌舞杂耍类的三流表演。但自从音乐剧在这里安家之后,百老汇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从贩夫走卒到商业巨子,从普通大众到社会名流,无不把到观赏音乐剧当作自己文化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演艺船》(ShowBoat)是美国音乐剧发展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它产生於1927年——美国大萧条前的黄金年代。在它之前的美国音乐剧舞台沿用的基本还是《快乐姑娘》的表演套路:美女、大腿舞、东拚西凑的情节。不可否认,这种套路在票房上十分叫座,但在艺术上却是乏善可陈。
《演艺船》讲述的是演艺船上众人的酸甜苦辣,涉及到许多具有鲜明美国特色的社会事件:种族歧视、赌博、异族通婚等。严肃的主题,鲜活的人物,笑中带泪的喜剧场面和精心设计的舞蹈,不但使《演艺船》成为艺术性和商业性完美结合的典范,也真正确立了百老汇作为世界音乐剧中心的地位。随着百老汇音乐剧佳作的不断涌现,崇尚简单的美国人嫌“音乐喜剧”的叫法比较罗嗦,便直接把这种艺术形式称作“音乐剧(musical)原汁原味地把西方舞台音乐剧引进到中国还是近几年的事情,而且主要集中在北京和上海两个大城市。不过,除了“音乐剧”这个名词在过去确实鲜为人知以外,音乐剧其实早就来到了我们身边。一个典型的例子便是讴歌真善美的电影《音乐之声》(TheSoundMusic)。《音乐之声》根据玛丽亚普(MariavonTrapp)的自传《冯家的歌手们》(TheStoryTrappFam-ilySingers)改写而成,讲述家庭教师玛丽亚和特拉普一家的故事。它完全由同名舞台音乐剧改编而来,因此我们不妨把它看作一出在银幕上表演的音乐剧。《音乐之声》开始所出现的乡村风光场景在舞台上被称之为“序幕”(prelude),序幕起到了交待故事场景和背景的作用,在音乐剧演出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序幕中可以使用对白或者音乐,这时的音乐就叫做“序曲”(overture),序幕中如果仅仅出现对白,那么序曲通常也会在序幕结束后出现。例如《剧院魅影》,它的序幕就是全由对白来表现的拍卖会场景,拍卖会过后,震撼人心的序曲才伴随大吊灯的升顶而响起。当然,由於电影的特殊性,很多音乐剧电影都把序曲安排在开头演职人员字幕出现时直接播放。序曲中通常会出现剧中那些令人熟悉的旋律,这些旋律通常我们称之为主题。如果这些主题能让大多数观众听到后就会联想到相关的人物或者场景,一部音乐剧就已经成功一半了。序幕过后,音乐剧的故事发展通常会分为两幕(act),并有幕间休息供演员和观众放松一下。在这两幕中,剧中的一首首歌曲便依次登堂亮相了。音乐剧是戏剧的一种,以通俗、流行风格的音乐和插曲展示人物、表现戏剧冲突,正是它有别於其他剧种的典型特征。打个比方,如果我们把它的歌曲部分用美声唱法来演唱,它就变成了歌剧:同样,如果把它的插曲改《音乐之声》剧照78Link2005月刊品味生活迷人猫(《猫》)《悲惨世界》79Link2005月刊成对白,它就是一部话剧。当然,音乐剧的歌曲不能也不应该抛开剧情去创作,高明的作曲家从来不会仅仅为了让演员展示歌唱技巧来创作曲目,而是要给观众一种感受:彼时彼刻,无论美声唱法、对白,或是其他的表现形式,都不如那首歌曲来得恰当。作为观众,体会一下音乐剧中的歌曲是否真正为剧情发展服务,是判断一部作品优劣的简单而又实用的方法。在《音乐之声》里,那些脍炙人口的歌曲,像《我心爱的东西》(MyFavoriteThings)、《哆来咪》(DoReMi)、《雪绒花》(Edelweiss)、《孤独的牧羊人》(TheLonelyGoatherd)等,不但是整部影片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把它们单独拿出来,则又成为可以独立欣赏的优美抒情的流行歌曲。如果一部音乐剧没有一首被大众普遍接受的流行金曲,想要获得票房的成功几乎是不可能的。实际上,许多广为人知的曲目都来源於音乐剧,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那一首《阿根廷,别为我哭泣》(Don'MeArgentina)。十多年前,流行歌星麦当娜演唱的这首歌曲就被许多国内的咖啡馆和餐馆作为背景音乐来使用。也许很多人知道这首歌来自於1996年麦当娜主演的影片《贝隆夫人》(Evita)。实际上,和《音乐之声》一样,《贝隆夫人》采用了1977年首演的同名音乐剧中的所有插曲,其中犹以《阿根廷,别为我哭泣》最为着名。音乐剧《猫》(Cats)中的那一首哀婉动人的《回忆》(Memory)更是家喻户晓,在许多女歌手的专辑和演唱会上,《回忆》已是不可替代的保留曲目。如今,在伦敦西区和纽约百老汇,每天都有几十部音乐剧在上演。各位如有机会到这两个城市访问,一定不可错过到世界音乐剧中心观赏名作的机会,其中,当代的“音乐剧四大名剧”——《猫》、《悲惨世界》、《剧院魅影》、《西贡小姐》(MissSaigon)尤其不可错过。自19世纪末音乐喜剧从英国传入美国后,美国人把它发展成为音乐剧,使之成为典型的美国文化,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音乐剧无论从质量还是数量上来说都远远超越了英国音乐剧。像《西区故事》(WestSideSty)、《俄克拉荷马》(Oklahoma)、《音乐之声》、《国王与我》I)这些经典都是百老汇在那个时代的产物。然而,如果把它们中的任何一部和来自英国的当代四大名剧相比,都会显得有些逊色。时间进入八十年代,两位大师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英国乃至世界音乐剧的面貌,他们就是作曲家安德鲁伯(AndrewLloydWebber)和制作人(producer)卡麦隆麦金托什(Mackintosh)。1981年5月,已经凭借《贝隆夫人》而崭露头角的韦伯推出了音乐剧《猫》。《猫》的故事来自T.S.艾略特(T.Eliot)的童话诗集,情节并不复杂:各式各样的猫们在猫部落聚会上,或歌或舞,或哭或笑,向猫长老展示自己的风采和魅力,为的是被选中到九重天重生。其间有坏猫从中作梗,但善良最终战胜邪恶,群猫高兴(Grizabella)登上九重天。次年,该剧在百老汇的冬日花园剧院(WinterGardenTheatre)上演,欧美两地从此掀起“猫”的狂潮。科学研究证实,猫的平均寿命一般不超过18岁。而自韦伯推出这部作品以来,他的这只“猫”在全世界的音乐剧舞台上活跃了二十多年,总票房收入高达二十余亿美元,累计上演场次四万余场。其中的名曲《回忆》被录制过六百余次,传遍了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你也许可以不喜欢《猫》剧本身,却无法不被《回忆》传递的真情所感动。不过,撇开《猫》取得的艺术和商业成就不谈,笔者倒不建议把这出剧目作为中国观众的音乐剧入门之作。因为它取材於一个童话故事,没有《剧院魅影》、《悲惨世界》那样引人入胜的戏剧性,就情节本身而言,对成年人过於简单,对少年儿童又太深奥;其次,除了主题曲《回忆》外,这部戏的其他曲目不具备让观众一见锺情的特质。该剧在上海大剧院和北京人民大会堂的演出效果也证明,观众的注意力都放到了《回忆》的那个片断,其余那些精彩的歌曲和舞蹈并没有获得应有的掌声和共鸣。这也说明,《猫》是一部需要反覆观看细细品味之后才会发觉其妙处的音乐剧精品。1997年末,韦伯召集了全世界最豪华的演员阵容,全新制作了专门针对大众音像市场的《猫》的全剧录像。出於版权和剧院票房的考虑,制作方很少推出舞台版的录像版本。所以《猫》也就成为市面上少有的几部音乐剧全剧视频之一。作为喜爱音乐剧的观众,应该毫不犹豫地把这部精品收藏起来。至於《猫》的制作人,就是有“音乐剧沙皇”之称的麦金托什。在常人眼中,制作人或许没有作曲家、明星那样引人注目,然而在和音乐剧相关的一系列艺术和商业运作中,制作人的作用犹如人的灵魂和大脑,是十分关键且不可缺少的。麦金托什刚走出校门时只是一个舞台助理经理,这份工作报酬低微又十分辛苦忙碌,但是,他从中获得了音乐剧创作、演出和营销的第一手经验。七十年代,他先后主持制作了英国音乐剧《奥利弗》(Oliver)和百老汇音乐剧《窈窕淑女》(MyFairLady)、《俄克拉荷马》在伦敦的重演,魅力猫(《猫》)80Link2005月刊全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真正标志着麦金托什成为世界级音乐剧制作人的作品就是1981年上演的《猫》。同年,沉浸在《猫》的成功喜悦中的麦金托什,偶尔听到一张法国人创作的音乐剧《悲惨世界》的法语版唱片,立刻被其中的音乐所感染。於是,他做出了一个在音乐剧史上意义非凡的决定:对法语版作大幅度修改,推出一部全新的英语音乐剧。音乐剧《悲惨世界》的故事从1815年的土伦(Toulon)监狱开始。第24601号囚犯冉阿让(JeanValjean)得到假释以后,被人排斥歧视,只有第涅(Digne)的主教开门接纳他。主教的慈悲与宽恕使冉阿让深感震动,决定重新做人。1823年,更名为马德兰(Madeleine)的冉阿让,已经是海滨蒙特勒伊市(Montreuil-sur-Mer)一所大工厂的厂主,还被任命为市长。警探沙威正巧来到蒙市,敏锐多疑的沙威对冉阿让产生了怀疑,并欲重新逮捕他。在此之际,冉阿让救助了一位不幸沦落的妓女芳汀(Fantine)。芳汀去世后,冉阿让找到她的幼女珂赛特(Cosette),从此尽心抚养。时光流逝,已是1832年的巴黎。在冉阿让呵护下已长大成人的珂赛特和组织起义的年轻学生马吕斯(Marius)一见锺情。起义前,学生抓住了秘密混入的沙威,准备处决他,冉阿让巧妙地解救了沙威。学生终於行动了,在一场激烈的巷战之后不幸失败。冉阿让背着奄奄一息的马吕斯从下水道逃走,在下水道出口,再次碰上了沙威,於是请求沙威允许他把这个受伤的青年送回家,然后就可以任其处置。沙威同意了。但这时的沙威已经陷入了矛盾,他既无法接受自己被一个苦役犯所救的事实,也无法接受自己居然“善恶难辨”,最后投塞纳河自杀身亡。在珂赛特和马吕斯的婚礼宴席上,马吕斯才知道他的救命恩人正是冉阿让!他立即带着珂赛特赶往冉阿让的住处。但是冉阿让已经快要死了,在亲人的陪伴下,冉阿让离开了人间……雨果的小说《悲惨世界》感动了无数人,自它於1985年被搬上西区舞台以来,音乐剧《悲惨世界》同样让无数人为之震撼。《悲惨世界》到底有多成功?演出数字与奖项可以清清楚楚地告诉我们:从1985年开始,《悲惨世界》在伦敦西区连续上演18年,演出超过7500月,才移师皇后剧院(Queen’sTheatre),继续着它的传奇。在美国,《悲惨世界》在百老汇连续演出16年,在42个州的130个城市进行过巡演,总计观众超过2500万。在全世界,《悲惨世界》有54个制作,21个语言版本,足迹遍及38个国家和地区的217个城市。1986年,《悲惨世界》捧走了“伦敦剧评人奖(LondonCriticsCircle)佳音乐剧奖。1987年,更是该剧大丰收的一年——在第41届“托尼奖(TonyAward)”颁奖式上,《悲惨世界》共获得最佳音乐剧、最佳原创音乐、最佳剧本、最佳导演、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最佳布景、最佳灯光8项大奖,以及最佳男演员、最佳女配角、最佳服装设计等几项提名。并获得包括最佳音乐剧奖在内的同年6项“剧(OliveAward)”最佳音乐剧女演员奖。2002月22日,伦敦西区/百老汇音乐剧首次在中国大陆的上海上演,这部音乐剧就是《悲惨世界》。在雨果诞生200周年之后,《悲惨世界》的美国巡演团终於把它带到了上海大剧院。中国的观众终於有机会为一部伟大的作品起立鼓掌。这次演出延续了三个星期,演出21场,接万名观众。市面上有一张名为《悲惨世界——音乐会梦幻版》(LesMisrables-DreamCastConcert)的DVD,记录了1995年在伦敦阿尔伯特音乐厅举行的该剧十周年纪念演唱会的盛况。既然在标题中称之“梦幻版”(DreamCast),可以想见演唱会演员阵容之强大。其中有当年伦敦首演的原班主角寇姆(ColmWilkinson,饰冉阿让)、麦克尔(MichaelBall,饰马吕斯),来自百老汇剧组的茱迪昆(JudyKuhn,饰珂赛特)等。包括伦敦皇家爱乐管弦乐团在内,演出人员达到创纪录的250人。在演出的最后,来自17个国家的冉阿让扮演者共同登台,用自己的本国语言演唱那首激荡人心的《你是否听到人民的歌声》(DoYouHearPeopleSing),令演唱会的气氛达到了顶点。1986年,麦金托什和韦伯再次联手,推出了音乐剧经典《剧院魅影》。该剧取材勒鲁(GastonLeroux)的同名悬疑小说。这个恐怖故事本身并不是很有新意,究竟是什么让它的票房神话延续到现在呢?《剧院魅影》讲诉了一个凄美浪漫的爱情故事,爱情的主题尽管老套,却是吸引观众屡试不爽的万应灵药。尤其是魅影、克里斯汀(Christine)与拉乌尔(Raoul)之间的“爱情三角”,为剧作者制造戏剧冲突提供了绝佳素材。褪去魅影身上的恐怖色彩,人们发现,这原来是个再普通不过的渴望爱与被爱的凡人。他天才的头脑、狂傲的气质、冷酷的手段令人战栗,同时,他不幸的遭遇和孤独脆弱的心灵又唤起人们强烈的同情。或许正是潜意识中存在着对强者的敬服和对弱者的呵护,很多观众对魅影这个复杂的人物十分着迷,甚至为他掬一捧同情之泪。这种审美体验与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无关——换句话说,很少有人真正相信魅影的残忍行为应当受到鼓励,然而他的所作所为放到剧中,却成了哥特式浪漫故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品味生活冉阿让(《悲惨世界》)81Link2005月刊与阴郁而暴戾的魅影相对,女主人公克里斯汀清新柔弱、楚楚动人,以被保护人的姿态出现。对无依无靠的她来说,魅影担当了父亲和“音乐天使”的角色,但魅影的真实面目和强烈的占有欲望打碎了少女心中的幻想。经过一次次的挣扎,她变得越来越坚强,最终得以摆脱魅影的精神控制,同时也赢得了自己的幸福。克里斯汀的选择或许会让部分观众遗憾,但她需要常人的幸福,魅影的爱固然轰轰烈烈,可只有拉乌尔平凡踏实的爱情才能给她真正的安慰。有趣的是,这个“三角关系”中的第三只“角”——巴黎的年轻贵族拉乌尔为很多魅影迷所不喜,因为他成了妨碍魅影获得幸福的绊脚石。韦伯的音乐才华在这出剧目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可以说,在当今的音乐艺术领域,对大众欣赏口味的把握还无人能出其右。就像《芝加哥》(Chicago)以爵士乐恰如其分地描摹出二十年代的美国都市风情那样,韦伯在《剧院魅影》中采用的轻歌剧风格与该剧的古典背景十分吻合。更为精彩的是,由於故事发生在巴黎歌剧院这个艺术殿堂,音乐剧中含有大段的歌剧“戏中戏”,当剧中人物在戏里戏外切换角色时,整部《剧院魅影》的音乐依然保持了和谐与统一。当然,《剧院魅影》中的音乐并非纯正的古典,而是融入了大量的现代流行元素,使得这些优美的曲目既博得了古典乐迷的好感,又讨到了普通音乐剧爱好者的欢心,成为叫好又叫座的艺术经典。序曲的惊心动魄,《夜之旋律》(TheMusicYou)的款款深情......一串串美丽的音符,动人地诠释了这个惊险而浪漫的传说。作为第一部登上英国唱片销量排行榜首位的音乐剧,仅在英国和美国,1986年《剧院魅影》伦敦首演阵容灌制的该剧唱片便创下了数百万张的销量。仿佛是一种微妙的平衡,麦金托什在与韦伯合作完《剧院魅影》后,又与《悲惨世界》的词曲作者阿兰鲍伯利(AlanBoubl)和克劳德—米歇尔勳伯格(Claude-MichelSchonberg)再续前缘,推出了《西贡小姐》。有不少人认为《西贡小姐》跻身“四大音乐剧”似乎有些名不副实,人们这样想的原因无非有两个:其一,四大音乐剧中,这部作品在国内所能找到的资料是最少的,换而言之,也就是人们接触得最少,因此不了解;其二,音乐剧很多,《西贡小姐》在剧情上几乎就是一部通俗唱法的《蝴蝶夫人》,谈不上什么新意。然而事实上,《西贡小姐》能够在偌大的音乐剧领域中占得重要一席,确有它独特的原因。首先,从商业化的票房排名看,从1989年9月,《西贡小姐》在伦敦德路里莱恩剧院(DruryLaneTheatre)公演到现在,这部音乐剧在全球的票房收入已逾10亿美元,排在有记载以来的第四位。其次,这是四大音乐剧中唯一涉及东、西方文化差异的作品。该剧讲述的是越南女孩金(Kim)和美国大兵克里斯(Chris)之间凄惨的爱情故事。“四大音乐剧”的另外三部——《悲惨世界》是文学巨匠雨果的作品,代表着文学巨着改编音乐剧的典范;《剧院魅影》以美声唱法为主,是“歌剧-轻歌剧-音乐剧”过渡的典范;而《猫》是惟一的一部童话式作品,虽然艾略特的长诗并不仅仅针对儿童,但我们的确看到,这部音乐剧吸引的儿童观众是“四大”里最多的。所以,“四大音乐剧”可以说在各自不同的领域中有着独特的代表性,这是它们被称为“四大”的重要原因之一。再次,这是音乐剧中少有的一部女性作品。整部音乐剧由一个叫金的女孩子的悲惨一生贯穿而成。从她十七岁一人到小酒馆里谋生, 到最后死在爱人的怀里,生命轻薄得仿佛她从不曾来到过这个世界。整出戏始终散发着淡淡的哀愁,哪怕是激烈的冲突场面,也大多是角色间言语上的唇枪舌剑,音乐始终是轻轻地和着。最后要归功它那出色的舞台设计。“四大音乐剧”之所以能够在音乐剧界独占鳌头,与一些非音乐因素不无关系。比如这四部,就分别都在道具和舞台布景上有其他音乐剧无法比拟的独特之处。如《悲惨世界》中的街垒,《猫》中的大号垃圾,《剧院魅影》更是以无可挑剔的华美布景令观众为之心动,而《西贡小姐》则因那架货真价实的直升飞机而着称:当剧情发展到金回忆西贡失守,美国人仓皇撤离的最后一刻时,一架巨大无比的直升机从空中向舞台缓缓降落下来,发动机的隆隆巨响强度达到了120分贝左右,前面几排观众的头发都被吹得竖了起来。这是一种极其独特的剧院效果,在场的所有人都能在飞机的轰鸣声中与主人公一起体会当时的恐慌、混乱和无能为力,使主人公的不幸遭遇显得愈发真实可信。以观赏、聆听、了解四大音乐剧为切入点,相信多数人都会被音乐剧的魅力所折服,自然地融入到精彩的音乐剧世界中去。《剧院魅影》中国巡演所创造的商业价值已经让西区、百老汇的演出商们看好了中国市场,更多的音乐剧将会来到我们的身边,它们也会因着观众的喜爱和关注而更为动听。本文作者为“音乐剧爱音客”网站创始人,撰有《音乐剧魅影》一书,曾翻译并制作音乐剧《剧院魅影》中国巡演的中文字幕。上海大剧院提供文中部分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