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命运,站在一个永生追寻者的立场,方然会十分关注,料想其他竞争者也一样。
但是否有必要在邮箱里留言,讨论,交流意见呢,站在追寻者的立场上,这就是一种浪费时间的无意义之行为。
文明将会向何处去,普通民众,或许因长期的愚民与洗脑政-策而浑浑噩噩,义无反顾踏上追寻永生之路的同类,却不可能犯这种糊涂:如果自己的判断没错,现在,活跃在这邮箱里的同类,应该已在联邦、或其他列强的IT领域中立住了脚。
继而,暗中策划一切,准备为成为“那个人”而不择手段。
前途如此明晰,甚至,用不着立志追寻永生,但凡身在信息技术大潮中有所觉悟的个体,都会明白这才是唯一的生路。
邮箱里的所见所闻,在方然看来,正符合自己很久之前的预测。
追寻着“匿名者”的脚步,这些竞争者,现在已和自己一样专注应对剧变,对同类之间的殊死相搏,则暂时隐忍不发,进入了所谓“静默状态”。
不会主动出击,只小心提防同类的威胁,对永生追寻者而言是很稳妥的策略。
但采取激进策略的家伙,仍然有,甚至还借乱世而兴风作浪。
西历1488年夏,寻常的一天,方然从ASA分析、提炼的资讯里看到一篇报告,内容,让他坐在桌前沉默片刻,思维也出现短暂的停滞。
屏幕上,叙述平淡的行文,陈述的是阿尔贝*雅卡尔的死讯。
雅卡尔老师的死因,是医疗事故。
至少表面上,对一名生命科学领域的教育者,这死因并无可疑之处,单身的阿尔贝*雅卡尔也没什么至亲,来对联邦警方的结论提出质疑。
但隔着屏幕,隔着几千公里的距离,方然一开始却有些难以置信;
继而,脊背发寒。
阿尔贝*雅卡尔的死,目前掌握的情报还很有限,或许,他真的是死於意外。
但和这莫须有的原因相比,回忆过去,多少年前在金伯利中学的一番布局,和离开学校后的遮掩行迹,三十五岁的男人仿佛又回到了那一个大雨滂沱的仲夏夜,面对自己的疑惑,生命科学的研究者,是怎样用昭然若揭的隐喻来回应。
待到多年后,准确地讲,在伯克利大学就读期间,窥见同类相残的可怕前景之后,自己就着手要掩藏行踪,进而决定放弃“方然”这一身份、开始新的人生。
在处理过往线索的工作中,出於无奈、或者仅仅是费效比的考量,自己埋下了一个隐患。
名为“方然”的人,从小到大,一连串的经历并无法完全抹杀,这样做本身就很可疑、很可能招来更多的怀疑,相比之下,从必定会被怀疑、进而被识破身份的“方然”相比,崭新的路人身份则安全得多。
即便如此,作为托马斯*安生这一身份的护城河,被放弃的“方然”,也不能随便丢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