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效替代,放在工程实践领域,是一种很常见的设计与实现思路。
放在“强人工智能”,则需要切实的考虑清楚,人类,或者说人脑,其思维与认知行为究竟是一种怎样的过程。
“人会犯错误,计算机不会”,这并非是IT专家的调侃,而是严肃的事实。
迄今为止,人类创造出的一切计算机,小到功能孱弱的早期单片机,大到算力ZFlops级别的超级计算机,能够实现的功能,眼花缭乱,无以尽述,但归拢所有这一切功能,不难发现,其本质上完全是人类意志的延续。ァ新ヤ~⑧~1~中文网ωωω.χ~⒏~1zщ.còм
这种延续,并不是说人类能轻轻松松的,做到计算机做出的一切。
而是原则上讲,从单片机、到巨型机所做的任何事,原则上讲,一旦脱离运行时间的限制,人类同样也能够完成。
不仅如此,这段话的真实含义,要比字面上呈现的更深刻:
要完成当今时代一切计算机所做的事,人类,但凡有足够长的时间,根本无需动用自身的思维、认知能力,只需有一副听指挥的身体,加上除“MOV、ADD、XOR……”之外一无所有的机器指令。
一旦意识到这点,便可以明白,为何当今时代的计算机,根本上讲,完全无法进行创造性、探索性的科学研究:
根据指令,摆弄一些数据,就能领悟客观规律,那简直就是在开玩笑。
要完成计算机所做的任何事,人类,根本无需动用智慧,这种原则性的判断,为研发组指出了一个关键点。
人类的智慧,与计算机的算力,如果说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异,就是“出错”。
换成严谨的说法,就是基於细胞架构的模拟式人脑,能够引入一些出乎预料、无法预知的新变量。
而这一特性,在传统的电子计算机体系里,一概视为“干扰”而务必杜绝,否则便难以得到期望的准确运算结果,其突出成就,便是寻常人认识中的“计算机永不出错”。新81中文网更新最快 电脑端:https://
撇开极小概率的宇宙射线、本底瑕疵等因素,的确,人类制造出的计算机,可以认为具有100%的可靠性,如果最终计算结果与事实不符,绝对是程序的设计、或者初始条件有问题,最终一定会追溯到人的身上。
计算一百次加法,计算机不会错,人也不会。
但是计算一百亿次加法,计算机不出错很寻常,人呢,根本就不可能一个不拉的全做对。
“人脑冲早会出错”的现象,长期以来,在计算机的永不出错面前自惭形秽,自愧不如,但反映到另一个层面,正是这种模拟式、并行式生化系统的“出错”,才让探索性、创造性的科学研究成为可能。
从已知,尝试推断未知,人类的一切科研活动,本质上都未脱出这样的形式。
而这正是计算机,至少到目前为止的计算机,始终做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