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近日设施,规模,究竟会大到什么程度,旧时代的科学家、乃至民众,都有过一些相当激进的设想,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
应该说还是“戴森球”。
一个文明,为完全、彻底利用恒星的资源,起初,应该会像今天的盖亚净土那样,在单位面积辐射更强的近恒星轨道,建立初始设施,在那之后,一步步将其扩建,形成环带,再到纵横交错的多环带,
最后则是一个彻底将恒星封闭在内的球体,这就是所谓的“戴森球”。设想,天马行空,摹想起来的确很宏伟,不过,以人类今天掌握的科技,单太阳系内的物质资源,就并不支持这样一个堪称疯狂的计划。
设想盖亚净土,要建造一个完全封闭太阳的“球壳”,显而易见的是,这“球壳”并无法任意缩小,否则无法承受强烈的太阳辐射,而即便将其半径定为五百万公里,壳内承受的阳光辐射功率,也将高达每平方米一兆瓦。
这样的“球壳”,要想保持起码的稳定形态,壁厚十公里,已经是一个很夸张的数字。但就算是这样薄,计算下来,构成“球壳”的物质体积也超过3,140,000,000,000,000立方公里,
这超过了盖亚体积的三千倍。
三千倍,一旦意识到这数字,方然马上就意识到“这根本无法实现”。
毕竟,以盖亚的体积和密度,在太阳系八大行星里并不垫底,排名第一的木星体积也不过才大上一千三百倍左右,质量更只大出三百多倍。
换言之,要建造这样的一个“戴森球”,人类即便穷竭太阳系所有行星、甚至再加上矮行星的质量,都没办法完成,何况不论木星、土星还是其他星体,显然并非每一点成分都能用作“球壳”的材料。理性的分析,用在科幻场景中,当然并不是一种适当的行为,毕竟倘若有文明会发达到建造“戴森球”,必然会有先进科技作为支撑。
材料强度、耐温等特性,或许会取得突破,让球壳厚度降低到一公里、甚至更薄。
再考虑到发达的文明,譬如,未来的盖亚净土,掌控的能量、技术,允许在更大范围内充分调度太阳系的现有物质资料,
那么,建造“戴森球”并非绝对的不可能。
但是另一方面,对今天的盖亚净土而言,“戴森球”就太遥远,
且分明也没有尝试的必要。
要说明这一点,显然,阿达民有必要梳理思路,厘清人类文明的发展脉络。
说白了,就是要思考、并回答这样一个问题:
在没有其他掣肘时,人类,究竟需要怎样的生产力与物质水平。
人类,世世代代生活在盖亚表面,哪怕发展出了文明,直到旧时代覆灭的最后一刻,却似乎始终未能摆脱“生产力”与“物质资料”匮乏的困扰。
这种困扰,并不仅仅是每一个平凡个体,在日常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物质匮乏、条件不便,站在人类全体的立场上,不论什么时候,总归会感觉到“实力不济”,面对天灾人祸时,是如此,面对社会矛盾时,
似乎也仍然是如此。
人类,直到旧时代覆灭前夕,面对大自然,绝大多数情况下仍是弱势的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