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一章 狄青保卫战之蝴蝶(1 / 2)

一品江山 三戒大师 1670 字 28天前

-“你笑什么?”狄咨和陈恪没什么交情,见他对父亲如此不敬,自然心中不悦。

“我笑元帅英明一世,糊涂一时!”陈恪却不看他,只盯着狄青道。

“放肆!”狄咨训斥陈恪道。

“住口。”狄青看一眼狄咨道:“你们都出去。”

“是,父亲……”狄咨郁闷的垂首,和狄咏下去了。

“三郎,你且说,我哪里糊涂了?”待屋里只剩他们俩,狄青问陈恪道。

“明知道要害你的是文彦博,”陈恪冷笑道:“还要相信他的鬼话,难道还不糊涂么?”

“什么?”狄青不信道:“我与文相公往曰无冤近曰无仇,他怎么会害我?”

“唉……”陈恪终于明白,狄青为何会被文彦博那么轻松就做掉了……在他看来,这位沙场上战无不胜的将军,在政治上,连及格分都达不到。

然而陈恪这是苛责古人了,要知道,除了他和未来那位无法无天的拗相公之外,任何人都无法超脱其所处的时代,狄青自然不例外。

在宋朝以前,武将的地位,向来都是凌驾于文官之上的,他们野心勃勃,积极参与政治,甚至经常会干掉皇帝,历史从来都是由他们左右。然而宋朝总结五代更迭教训,加之赵匡胤得国不正,为免有人效仿,对武将开始严加防范。但因为赵匡胤本身就是第一军人,尚可以平衡文武,使文臣武将各司其职。

但到了太宗时期,情形彻底恶化。因为赵光义乃弑兄篡位,加之他在当上皇帝以前,被赵匡胤隔绝在军队之外,使他将提防那些太祖留下的骄兵悍将,当成了关系到皇位安危的头等大事。虽然出征用兵、驻屯防御,仍主要由将领负责,枢密院中也继续维持较高的军人比例,但在人选上已经完全变了味。

如枢密院长贰、三衙将领及前线统帅,大都是宋太宗的无能亲信。其所用王显、柴禹锡、张逊、杨守一等,皆为以往藩邸属吏,名为武官,却几乎全无战场经历。他们得以统帅军权的唯一理由,就是忠诚可靠。实则多为庸碌之徒,纵然握兵十万,也临阵惧战,甚至以贪婪、险恶,以逢迎攻讦为能事。

而以曹彬、潘美为代表的开国宿将,为了避免功高震主,唯有对太宗言听计从,甚至明知圣旨荒谬,也不敢违抗,而是贸士卒之死以自全……雍熙北伐就是这么败的,杨业也是这么死的。

至于那些没有政治头脑,依然奋勇争先的将军,如郭进、杨业、呼延赞,皆都要么惨死,要么被贬黜,皆都陷于可悲的境地。

在赵光义费尽心机打压武将的背景之下,武将从骨子里形成循规蹈矩、俯首帖耳的特征,这次文彦博用一封含糊其辞的手札,便想搞掉狄青,实在并非创举,而是借鉴了前人……太宗太平兴国三年,秦州节度判官李若愚之子李飞雄,诈称天子派出的巡边使臣,带了几个随从,便一路西行到秦州境内。面对不持任何凭证的李飞雄,当地将领竟俯首贴耳,甘心受缚就刑,竟被他孤身一人,就夺取了军队的控制权。

此事足以反映武臣们的屈从驯服,其应有的强悍素质可谓荡然无存,而狄青,纵然天纵英才,亦无法摆脱这种骨子里的循规蹈矩,所以哪怕是一道非官方的宰相口令,他的第一反应也是接受,而不是质疑。

好在陈恪这只蝴蝶出现了,他叹口气道:“仇,不一定要当面结的,你的存在,对他来说,就是一种冒犯。人们时常拿元帅和他做比,当年收复贝州一城,文彦博就当上了宰相,拿什么和元帅平复整个南方相比?欺世盗名、名不副实!只要有元帅在,他就浑身不舒服。”

“唉,”都这时候了,狄青还帮着文彦博说话:“宰相肚里能撑船,他岂能这样小器?”

“元帅知不知道。”陈恪幽幽道:“在你面圣叫屈之后,他曾经与官家有一番奏对?”

“知道。”

“奏对的内容呢?”

“外臣从何而知?”狄青摇头道。不屑或者说不会玩那些鬼蜮伎俩,就是他为什么被文彦博玩于鼓掌的原因。

陈恪便将那番‘狄青是忠臣。’‘太祖难道不是周世宗的忠臣?’的话,讲给狄青听。

狄青听了毛骨悚然。一国枢相,居然要通过这种方式,才知道关于自己的内幕,可怜可悲,却也可敬……那些君子们口口声声要正大光明,难道窥探宫禁之事,就是正大光明了?只可惜,这个世界上,真正堂堂正正的人,总是最容易受到损害的。

“官家到底什么态度?”沉默良久,狄青望向陈恪。

“官家没有听信文彦博的鬼话,但是,弹劾你的人多了,八成会让你离京以平息风波的。”陈恪笃定道。

Tip:无需注册登录,“足迹” 会自动保存您的阅读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