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企业常青不可忽视的细节博弈(1)(1 / 2)

第62章 企业常青不可忽视的细节博弈(1)

关键细节对於企业常青其实很重要。某厂在自己做的新款西服上多设计了一个小小胸饰,结果就因为这个细节,消费者对这款西装就有了异常好感;一贯对你冷漠的客户突然对你笑脸相待,这也许是你们改善关系的一个良好开端;如果你把商务会谈见面的时间8点30分改成8点35分,说不定因此会让他人对你刮目相看……

问题的解决要有个过程

人们认识问题总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个别到一般。所以,当面对一个复杂的问题感到束手无策时,可采用退的策略,从复杂的问题退到最原始、最简单的同构性问题,对它作一些探索,借以找到解题的灵感及突破口;也可对问题进行分解转化,变为若干个比较简单的问题,再各个击破,逐步解决问题。

下面以战争为例,说明各个击破,逐步解决问题的策略。很多战争中“以少胜多”例子,这些例子似乎是违反上述原则的。可是,如果仔细分析一下这些战例,可能会发现:其中只有极少部分是通过以劣势兵力与对方的优势兵力正面决战而获胜的,这种胜利又往往取决於某些特殊情况,如天时、地利,或对手只是一群乌合之众,或者是自己一方战斗力超强。

更多的情况是:劣势一方的统帅善於高效率使用他的少数部队,他往往通过巧妙地设置假象使对手判断错误,分散兵力,然后各个击破。也就是说,虽然从双方总的实力对比来说,胜利一方处於劣势,但在每一场具体的战役中,却都是以优势兵力击败对方的劣势兵力。如果蓝彻斯特原则正确无误的话,那么又该如何把决策智慧用於战术呢?

如果你手下有15支军队,而敌方则有17支,两方士兵战斗力相当,两方的武器与地理位置并无优劣之分,而人数方面你则处於劣势。因此,你的军队会全军覆没,因为15的平方是225,17的平方是289,两者相减之后是64,也就是在战斗后,敌军还会残留8支队伍。当然对方的损失不可谓不小,因为他失去了一半以上的队伍;不过你会更惨,就此成为“历史”。如果敌军认为值得,他肯定会这么做。

然而,你有没有可能在蓝氏定律下仍取得胜利呢?如果能分散敌军,以全力先击败一部分,便可获全胜。假设你能成功地把对方的12支军队先引出来,然后用自己全部的15支队伍来攻击敌方,而另外5支敌军还在睡乡,或正苦於找不到战役所在。根据蓝氏定律,225减去144是81,因此你可以击败这12支敌军,还有9支队伍存活下来。虽然耗损掉40%的兵力,损失很惨重,不过你还是赢了。然后再去解决敌军剩下的5支军队,而这时候由於你仍保有9支军队,因此在数量上还是占了优势。等到所有战役结束,你可把原具优势的敌军全部歼灭,而仍保有近一半的军队。

因此,虽然你的军队比对方少,但若能成功地运用平方定理,将敌军以正确的方式分成两部分,即可获得最后的成功。所有军事人员都知道分散敌军战术的重要性,并称之为渗透或集中原则,但他们仍停留在概念层次上。

这对於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原则。当可利用资源有限时,必须学会“集中优势兵力”这一战术原则,将你的时间、精力、才能、金钱等投入最有希望获胜的战场,确立自己在这一领域的优势地位。你的每一场胜利都使双方的实力对比发生变化,这样不断“积小胜为大胜”,直至取得全局性优势时,“最后的决战”也就胜券在握了。

在历史上,军队投降多半不是因为被击败,而是因为自以为被击败,因此,甚至有可能去说服强势的一方,让他们自以为已经失落。例如“淝水之战”中,正是东晋的内应朱序在前秦军中散布失败消息,使得这支百万之众的大军人心惶惶,在东晋的猛烈攻击下土崩瓦解。

提到战争史,就不能不说拿破仑的滑铁卢战役。本来“分散敌人,各个击破”战术是可能帮助他打赢这一仗的,可惜的是,最后他恰恰又输在这上面。他在英军到达之前打败了普鲁士军队,但未将对方消灭,为了把这支败军赶得远些,他分出部分军队追击。可是这支部队没能追上普军,也没能及时赶回,导致拿破仑在英、普联军的合击下失败。

把一个大难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

工作分解结构是以项目的可交付结果为导向而对项目任务进行的分组,它把项目整体任务分解成较小的、易於管理和控制的若干子任务或工作单元,并由此组织和定义了整个项目的工作范围。

那天课前,一位老师问学生:“你们知道山田本一吗?”学生都说不知道,老师接着说:“山田本一是日本八十年代的一名马拉松运动员,今天,老师给你们讲讲他的故事。”下面是这个故事:

1984年,在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出人意料地夺得了世界冠军,当记者问他凭什么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时,他说了这么一句话:“凭智慧战胜对手。”

当时许多人都认为,这个偶然跑在前面的矮个子选手是故弄玄虚。马拉松是体力和耐力的运动,只要身体素质好又有耐性就有望夺冠,爆发力和速度都在其次,说用智慧取胜,确实有点勉强。

两年后,在意大利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上,山田本一又获得了冠军。有记者问他:“上次在你的国家比赛,你获得了世界冠军,这一次远征米兰,又压倒所有的对手取得第一名,你能谈一谈经验吗?”

山田本一性情木讷,不善言谈,回答记者的仍是上次那句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话:“用智慧战胜对手。”这回记者在报纸上没再挖苦他,只是对他所谓的智慧迷惑不解。

十年后,这个谜团终於被解开了,山田本一在他的自传中这么说:“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线路仔细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奋力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四十几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起初,我并不懂这样的道理,我把我的目标定在四十几公里处的终点线上,结果我跑到十几公里时就疲惫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倒了。

确实,要达到目标,就要像上楼梯一样,一步一个台阶,把大目标分解为多个易於达到的小目标,脚踏实地向前迈进。每前进一步,达到一个小目标,就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种“感觉”将推动他充分调动自己的潜能去达到下一个目标。

在生活中,之所以很多人做事会半途而废,往往不是因为难度较大,而是觉得距成功太遥远。他们不是因失败而放弃,而是因心中无明确而具体的目标乃至倦怠而失败。如果我们懂得分解自己的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也许成功就在眼前。

老师讲完这个故事,接着说:“山田本一之所以能整个赛程都保持最佳状态,就是因为他把遥远的目标变成了一个个可及的小目标。那么在我们现在的学习中,怎么来把山田本一的这种方法运用到我们的复习中?请大家想想。”学生们接着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说把上好每节课做为一个个小目标,有的说把每天的听写过关作为一个个小目标,有的说把每次的月考作为一个个小目标,有的说把每天独立、认真完成作业作为一个个小目标。最后,老师总结到:“大家说得都很好,大目标很遥远,甚至觉得渺茫,那么让我们从一个个努力后即可以达到的小目标开始努力,一个个小目标达到后,最后,你的大目标肯定会实现。有些同学似乎对自己已经放弃,老师要说,绝对不能放弃,如果每节课你能记住5个单词,你算算,如果你坚持下来,那将会记住多少单词。所以,如果你以前还是没有目标的盲目的在走,那么,赶紧给自己确定一下小目标,一步步往前走,迈着小步子,认认真真走,坚实的走,有一天,你会惊喜的发现,你已经上了一个高度。老师还想让你们记住这样一句话:‘没有目的港的帆船,任何风向对它来说都不会是顺风。’”

这是一节很生动的课,从中我们受到不少启发。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事情都是逐步解决的。心想一口气完成任务的人是一种不切实际,最后既把自己累坏,吓倒,更给公司和自己带来巨大的利益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