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四章 王莽不知兵(1 / 2)

王匡一开口,明显比王兴高明了不止一个档次。

他顺了王莽的心思,也没有得罪刘秀、衰章、平晏等人。

王莽饶有兴致的道:“那你倒是说说,如何征,又如何在不大动干戈的情况下,征灭西南?”

王莽其实不知兵,跟宋太宗赵光义一个德行。

王莽对战争的认知就是,兵够多、够强够勇,就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一旦败了,那就是兵不够,那就再加。

纵观王莽在位时期的大战,几乎都印证了这一点。

就拿征讨西南的战事说。

冯茂率领十万大军征讨西南,铩羽而归。

王莽就认为是兵不够多、兵不够勇。

所以他派廉丹征讨西南的时候,就调动了二十万大军,还调动了常安城内的五大营之二,以及天水、陇西两地的精骑。

如今廉丹也战败了,他又想派遣更多的兵马,甚至还准备派遣衰章、王兴、王寻三位重臣领兵,去征讨西南。

他从头到尾都没了解过,也不知道。

冯茂和廉丹之所以会败,并不是兵不够多、不够勇。

而是西南有瘴气之毒、又地形复杂,北方的兵马在没有适应西南的地形,以及找到西南瘴气之毒的解药之前,去西南就是送。

当然了,将无能,也是一方面原因。

王莽听到王匡说,能在不大动干戈的情况下,征讨西南,便出声询问,并不是真的感兴趣,而是想看看儿子的智慧。

王匡施礼,正色道:“陛下,臣以为,冯茂和廉将军征讨西南,折戟西南,绝对不是因为兵马之故。

西南之地的蛮夷,衣不遮体,食不裹腹,人丁稀少,兵甲更是少的可怜。

如何能挡得住我朝数十万大军征讨?”

众人听到这话,皆微微一愣。

王匡继续说道:“冯茂和廉将军之所以会败,全是因为益州牧史熊统管庸部不利,又在庸部横征暴敛,引起了庸部民愤,以至於庸部百姓在征讨西南的时候不肯出死力。

所以才导致两次征讨西南都铩羽而归。

冯英此前在弹劾冯茂的奏疏上就提到过,冯茂到了庸部后,伙同史熊一起,在益州上下其手,横征暴敛。

宫中的绣衣此前去庸部,查探此事,也证实此事是实情。

所以冯茂、廉将军之败,罪魁祸首乃是史熊。

臣以为,当罢了史熊的官,没收其家财,充入国库。再将史熊当着庸部百姓的面,斩首示众,以安庸部的民心。

如此,庸部的百姓才肯为朝廷出死力。

到时候朝廷另选贤能,出任庸部牧,再派遣一两万精兵,再征召益州三五万吏民,必能征平西南。”

王匡话音落地,王邑气的直瞪眼。

王邑觉得王匡这是在公报私仇。

史熊是他的人,为他上供了不少钱财。

史熊之所以能从此前冯茂的事情中脱身,也是他向王莽求的请。

他当时也请王匡帮忙说了几句话,分润了王匡一部分钱财。

王匡随后去找史熊讨要钱财,却被史熊告诉给了他。

他奚落了王匡一番,将王匡给顶了回去。

没想到王匡居然会借此拿史熊开刀。

“陛下……”

王邑急忙要为史熊分说,刘秀却出声打断了他的话,“臣以为,太师所言有理。冯茂和廉丹先后战败,葬送了我大新数十万将军,伤了我大新筋骨,还惹的民怨沸腾,议论纷纷。

一些心怀叵测之辈,也跟着蠢蠢欲动。

冯茂和廉丹之败,若是因为史熊之故,我们只要拿了史熊,就能平息百姓的怨愤,也能震慑一众心怀叵测之辈。

告诉他们,冯茂和廉丹之所以战败,乃是我们中间出了不忠之人。

而不是朝廷兵马羸弱,连一群蛮夷都打不过。”

民怨民愤,不能忽视。

天下如今已经有上千股贼寇反叛,可以说是乱象纷纷。

若是一些心怀叵测之辈趁机反叛的话,能招揽一大帮子乱民。

到时候肯定会危急江山。

王莽近些日子也在考虑此事,如今听完王匡和刘秀的话,他觉得将冯茂和廉丹战败的责任怪罪到史熊头上,杀了史熊,能震慑宵小,平息民愤,以安民心,也不错。

至於王匡所言,派遣一两万精兵,征召三五万吏民的事情,他倒是没放在心上。

在他看来,杀贼就要重拳出击。

不以雷霆之势,平定逆贼,如何震慑天下人?

在他看来,杀贼也得用重兵。

兵少了,又输了,那岂不是很尴尬,很损朝廷威严。

王莽点头准备赞同刘秀和王匡提出的斩了史熊的说法。

王邑见此,急忙开口,“陛下,臣听闻,冯茂和廉丹之所以会败,并不是史熊之过,而是拿导江郡大尹公孙述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