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第 70 章(1 / 2)

开一家奶茶店,要准备的事情很多。

店铺选址,沈鱼特意挑了离沈记麻辣烫比较远的一家。

麻辣烫店一直是热闹,甚至喧闹的,那些有闲情逸致慢慢坐着喝奶茶的客人,大约也更想要一个安静的环境。

前两家麻辣烫店,沈鱼都没有在装修上花太多心思,走得是简洁大方的风格。

奶茶店就不一样了,想弄情调,可不就得装修得精致漂亮些。

沈鱼没学过室内设计,可他见多了后世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奶茶店,照着学一个也不难。

可难就难在,他找不到正经的装修队。

之前两家麻辣烫店装修,所谓的装修工人,其实就是普通泥瓦匠。

这个时代很多男人,尤其是农村汉子,多多少少都会一点儿泥瓦匠的手艺,只看手艺好坏罢了。

如果谁家要盖房子,都是村里青壮一起去帮忙,买了材料自个儿盖。

让他们砌砖盖瓦没问题,其他精装修,就只能靠他自己了。

想让奶茶店风格鲜明,一走进去就眼前一亮,白晃晃的腻子墙肯定不行。

如果有人进去眼睛亮了,那大约是墙面反光。

所以沈鱼想贴墙纸,大面积某种色调的墙纸运用,定下整个装修风格的色彩基调。

然而他问过兴城大大小小的厂子,没有哪家厂做墙纸的,倒是有家塑料厂的采购员跟他提了一嘴,说首都某家建塑厂有生产印刷、压花同步的纸与vc复合墙纸。

首都

沈鱼傻眼了,以现在的交通条件,从兴城去首都,来回一趟最少两三天,他哪有时间。

或者派人去首都出差采购

可他手下现在没有这种合适的人选,之前招人,净往老实可靠勤劳肯干这方面挑选了,去外地出差的话,最好是能找灵活机变胆子大的。

墙纸暂时搞不定,沈鱼先让人把粗装做起来。

除了承重墙,套房里的其他墙都打掉,把一些老旧的地方修补一下,墙壁重新刮腻子上乳胶漆,地上的水泥地面也重新平整。

这些活儿不用沈鱼盯着,安保队的兵哥们已经开始正式上班了,因为人多活少,他们自觉去给沈鱼建工。

一开始是想自个儿动手给沈鱼搞

装修的,这些活儿他们也能干。

好好的安保人员去给他修房子了,这怎么行,沈鱼劝了又劝,才让他们当了建工。

说是建工,人家也闲不住,能搭把手的活顺手就给干了。

即便如此,沈鱼还是忙。

现在想定做塑料杯有点儿困难,目前就没有这种一次性的塑料杯,当然,塑封也没有。

可奶茶店也不能光做堂食生意,外卖打包的便捷性也是吸引客户群体的一大利器。

在玻璃杯和纸杯中间,沈鱼最终还是选择了纸杯。

一是因为定制玻璃杯造价更高,二是因为细口玻璃杯容量太小,粗口圆身的,又显得笨重。

纸杯大约不如塑料杯耐用,但是以短期储存效果来说,已经够用了。

兴城的三家纸厂,沈鱼都去过,但也愿意接外来订单。

但当他说了他的要求,有一定耐水性,人家第一反应就是油纸。

沈鱼也不清楚奶茶纸杯具体是什么纸质,他只说自己的需求,要用来制作成杯子,用来装饮品不会漏。

两家纸厂都拒绝了,只有一家老牌纸厂,叫了几个老技工过来跟沈鱼谈话,问清楚之后就把这个单子接下了。

塑封也只能定制,好在这个不难,沈鱼去各个厂子打听的时候,大部分塑料厂都愿意接他的单子。

虽然很不明白为什么要做那样一卷一卷的塑料膜,还要印刷固定图案

这么窄的塑料膜,能做什么呢

另外还要定制店里堂食用的马克杯和玻璃杯,所以又联系了陶瓷厂和玻璃厂。

定制的这批杯子,马克杯不是单一色系,而是同款式的不同色系。

沈鱼还特意要求,除了店铺小标,还要印一句文艺的话。

这个年代是诗歌盛行的年代,一些著名诗人,就像后世的明星歌星一样受到人们,尤其是知识分子们追捧。

沈鱼班上很多同学,包括陈美丽,都有一个精致的本子,专门用来摘抄诗歌,或者觉得优美的句子。

沈鱼绞尽脑汁,想了一些后世流传得比较广的文艺句子。

比如什么“林深时见鹿,海蓝时见鲸,梦醒时见你。”

“双木非林,田下有心。”

“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

“尚未配妥

剑,转眼便江湖。愿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

等等等等。注

一些长句会拆开,分别印刷在整套的马克杯上面主要是沈鱼绞尽脑汁想起来的也不多,只能偷工减料一个杯子少印一点儿。

这样折腾下来,什么东西都要定制,必然支出不菲。

好在他两个麻辣烫店生意一直不错,现在在兴城也小有名气,两个店加起来,一天盈利过千不成问题。

甚至有外地的人来兴城出差,会被本地人当特产带他们去吃。

生意这么好,难免有眼红的,据沈鱼所知,陆陆续续有其他的麻辣烫店开起来了。

正常的竞争沈鱼不怕,只要不使下作手段,他还能拦着人家开店不成。

不过那些店,有的完全照搬沈记,也是串串按签子算钱,经营模式什么的,都一模一样。

有的觉得没必要,串签子是多余程序,既要想法子买签子,还要找人串串,浪费钱,浪费人工。

可他们也没想过将食材合理分份,就是单纯把白菜叶子掰开,土豆藕萝卜等食材切片。

结果客人光选个食材,就能吵起来,这个觉得自己的菜叶子小了,那个觉得自己的土豆片太薄,都觉得吃了亏。

吵架还是小事,一天天的,客人越来越少。

然后这些店火速换了模式,也改成串签子。

沈鱼“”

其实你们皮筋一捆,也是一份啊

这些店唯一相同的点,就是价格比都沈记麻辣烫便宜,也不用便宜太多,压一点儿价就够了。

比如他们家素菜签子一毛一根,那些店就八分九分这样。

他们也卖麻辣烫,看起来跟沈记好像没什么区别,价格也更便宜,当然也吸引了一部分客人。

刚刚出现收益下滑那几天,沈鱼特意去店里看过。

他还记得老店开业的时候,过了三天打折期,收益下降,余婶子很担心,还跟他说,要不要继续打折,被沈鱼给拒绝了。

可这回他来,余婶子老神在在,一点儿不见慌。

沈鱼问她“您不担心”、

这几个月,生意好,其他店员工资陆陆续续都加了一些,余婶子靠分红吃饭,生意好她工资也高,不用加。

现在分店一个月能能赚

两万块钱上下,余婶子一个月也有两百块左右,在这个时代,完全可以算高收入阶级了。

余婶子自豪笑道“不担心,我去尝过,那些店没咱家味道好。”

杨婶子补充“也不老实。”

她作为分店掌管配方的后勤总管,清楚地知道沈鱼那个底汤配料,买的都是好东西。

大骨头都要挑新鲜的,肉菜食材更别说了,卡得可严,不新鲜的不要。

那些店里的食材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店有的食材还行,比如蔬菜还算新鲜。

但肉类挑的不一定是好部位的肉,比如鸡肉,沈记的鸡肉都是鸡胸肉,别家的鸡肉还有骨头。

不知道是哪个部位,反正肯定不会是鸡胸。

而且如果当天没卖完,第二天就接着卖,第二天没卖完,第三天接着卖,反正肯定不会白白浪费了。

这样倒是节省了,可食材品质就难以保证。

不像沈记,肉都是当天买新鲜的,如果有多余的,员工们吃饭的时候做了,人多,一顿就解决掉了。

既不浪费,也不砸招牌。

那些店哪个舍得给员工做肉吃,老板自己都不一定舍得做。

而且他们能学习沈记的表面,最根本的底汤配方、辣椒油配方都学不到。

那些店或许也是下了功夫,底汤味道也不算差,一些不那么挑剔的食客,觉得也还成。

但是沈记还是有一部分忠实拥趸,就好这个味儿,差一点儿都不成。

那一两分钱,谁稀罕似的,也没有免费的辣椒油,吃着也没有沈记香。

舍得花钱吃麻辣烫,还要在乎那一分两分没必要。

随随便便加勺辣椒油,差价就补回来了。

一次两次的,食客们也回过味儿来了,沈记贵是贵,可贵得有道理。

看着别家店吃是便宜了,可那点儿便宜真不是白占的,仔细一算还不知道谁占便宜呢。

尤其是有一个客人因为吃了不新鲜的肉吃坏肚子被送去医院后,很多食客都不敢再随便吃了,那段时间连沈记的生意都受到了一定影响。

后来风波过去,沈记生意重新回暖,因为老客们都知道,沈记的食材是最新鲜的,他们吃了那么久,从来没见过也没听说过有人吃出问题的。

外头那些麻辣烫店子,生意一下凉了,陆陆续续开出来的七八家麻辣烫,短时间内关掉了三四家。

剩下的几家,为了拉客,想尽了办法。

食材肯定不敢随意糊弄了,可他们就算拿个大喇叭去喊,我们食材特别新鲜,肯定没问题,人家也不能信啊。

于是最后只能靠降价吸引客人,本来价格就比沈记低,还降,赚头一下子少大半。

可好歹有生意了,手里没钱又馋这一口的,还是愿意去吃一吃。

于是店子就这样撑下来了,兴城的麻辣烫分为两种,沈记和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