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敌之策,严格来说倒是谈不上。”
楚云露出隐晦的笑容,无视众人投向自己的奇怪目光。
“叔父,其实我们需要做的只是耐心等待即可。”
曹操的脸色变得怪异,这话若是别人讲出口,只怕现在曹操就算不发火,也不会给对方任何好颜色看。
然而讲话的是楚云,曹操下意识就会觉得他的话中必定另藏玄机。
“等……?我们要等什么?”
眼下大军来犯,曹军疲于抵抗,防守都日渐吃力。
再加上此次楚云、徐晃二人虽然利用马车运回不少粮草,但对于大军与日俱增的消耗来说,仍是杯水车薪。
“等袁绍自己犯错。”
说完,楚云又正色补充说明道:“叔父,侄儿也知道这个说法听起来很滑稽,但请您相信,我绝不是在敷衍您。”
战事如此紧张的时候,曹操当然对楚云有着毫无保留的绝对信任。
尽管楚云的说法有些匪夷所思,甚至是天方夜谭,但曹操还是没有提出质疑。
“好,云儿,你说等,那咱们就等!”
曹操话音一落,帐内旁人皆是对楚云羡慕不已。
能让曹操无条件信任到这种程度的人,普天之下也只有楚云一个。
哪怕是亲儿子曹昂的建议,曹操也只是会在考虑时稍微照顾一下对方的感受。
唯有楚云的建议,曹操无论内心是否赞同,最终都会选择听信。
“不过……”曹操话锋一转,为难地说道:“云儿,袁军攻势虽然猛烈,但依叔父看来,这般不要命的打法,袁绍恐怕难以久持。
真正让叔父忧心的,终究还是粮草……“
从曹操的眼神中看出一些端倪,楚云作揖低声问道:“有句话,侄儿不知该不该问。”
“你只管问就是了。”
楚云对自己越是客气,曹操反而越是不痛快。
“那还请叔父直言相告,叔父此刻是否已萌生退意。”
曹操浑身一震,虽然以楚云的眼力,能看透他的心思并不奇怪。
但当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被旁人所洞察,那种震撼之感还是难以迅速平复。
“被你说中了。”
曹操无意遮掩,痛快承认道:“不瞒你说,叔父确实想等到袁军攻势锐减之时,拔营暂退。”
与袁绍在官渡相互僵持,每分每秒曹操都如坐针毡,面对着一眼望不到边的袁军大营,那种黑云压城般的压抑感,确实足以让任何人喘不过气来。
而压力最大的,当属曹操无疑。
曹操这么一表态,楚云、郭嘉还有荀攸三人顿时相互注视这对方,在极其短暂的时间内,迅速交换眼神。
他们三人都是能洞悉大局的智者,同样深知此时一旦退却,只会使得自家处境更为不利。
官渡,是北拒袁绍的最后、最合适的屏障。
一旦自官渡后撤,曹军很可能再无任何阻挡袁军南下步伐的机会。
既然大家观点一致,就无须再多顾忌。
被默认为“领头羊”的楚云只好肩负起劝说曹操改变心意,打消撤军念头的使命。
“叔父,侄儿对此倒是有个小建议。”
楚云并不打算直言劝说曹操改变这个心意。
并不是楚云没有这份自信。
而是这件事与以往不同,单纯改变曹操的决定,是没用的。
曹操身为名副其实的曹军三军统帅,是曹军十五万大军的军魂。
若用只言片语强行扭转他的决定,即使曹操无奈选择留下继续抵抗袁绍,那也并非他心甘情愿这样做。
而是被动的,被推着走的不得不这样做。
一旦身为总指挥的曹操是这种心态,那就算他留下,对大局也不会有帮助,反而会增添曹军败北的可能性。
唯有让曹操自发清醒过来,意识到死守官渡与袁军周旋到底的必要性,他才能化被动为主动,积极迎战。
这样,曹军最终才有可能见到胜利的曙光。
“小建议……?你不妨说来听听。”
曹操的心此刻已经开始“怦怦直跳”了。
他生怕楚云逼着他留下继续跟袁绍死磕到底。
因为楚云的提议,他实在难以拒绝。
“是战是退,乃大事!此等大事,叔父不妨先写封书信送往许都,询问一下荀令君的建议,再做定夺。”
楚云承认自己这个建议有赌的成分。
如果荀彧如史书上记载那般,具有天下首屈一指的战略眼光。
那么他一定会竭尽全力在回信中痛陈利害,用文字断绝曹操后退的念想。
这样一来,曹操才能自行领悟其中道理。
第一个站出来支持楚云这一建议,就是荀攸。
“启禀曹公,属下以为,太子太傅言之有理!”
荀攸作为荀彧的侄子,对自家叔叔的才识远见是最了解不过的。
再加上荀彧的身份要高过众人,由他来劝说曹操,晓之以理,是最合适不过的。
郭嘉也早就意识到楚云这是安排了一步好棋,同样赞同道:“主公,属下也附议!”
智囊们纷纷表态,曹昂以及曹氏宗族大将们,当然也只能墙头草般跟着叫好。
一时之间,曹操似乎也没什么别的选择。
“这,那好吧,我待会儿就去写书信……”
解决了以后的困难,众人还是要回到眼前的难题上。
尤其是帐外愈发响亮的厮杀声,似乎在不住提醒曹操、楚云等人。
战事仍在继续,营寨门口的曹军将士们,还在浴血奋战保卫着营门不落入袁军之手。
就连不少战功赫赫的将军,都开始亲自提着兵器加入短兵相接的厮杀中。
然而还不待众人商讨出个所以然来,告急军情便如噩耗般传来。
“主公!大事不妙!”
曹操心里“咯噔”一声,表面还是装作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样子,哼道:“慌什么?天塌不下来!”
“这……主公,袁军顺着事先挖掘好的地道,已经开始渗入北门附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