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采澜坐着车领着孩子们看了看,当场就拍板定下了一家,然后麻溜的带着人搬家,正式入主。
江南的住宅比起北地大不相同,小楼多,到处都是绿树丛生,花朵满枝,整个院子虽然小巧玲珑,却又紧凑得很,住起来一点也没有逼仄的感觉。后院起了好几座二层的楼,坐落在花丛掩映当中,看起来极为别致。大家都这座宅子都很喜欢,刚住进去的时候,天天成群结队的在院子里转悠,看看花,看看竹子。
江南处处充满了诗意。就连铁锤这个懒散的,这两天也忽然来了兴致,把布满尘土的琴从行李箱中找出来,叮叮咚咚的,合着满院绿色,弹得很是尽兴。
一安顿下来,姚采澜就派人给曾家送拜帖,待有了回音就带上几个孩子拜访曾家。
江夫人的正经娘家早已败落,唯一的弟弟早些年就得病去了,膝下也没有子女,整个家就这么散了。因此,姚采澜要拜访的是曾家本家。江夫人其实只是曾家的偏支,与本家隔了好几服。曾家家大业大,枝叶繁茂,不少的子弟在京都和各处为官,势力不可小觑。江家跟人家比起来,就算是小门小户了,根本不能同日而语。
姚采澜换好了正式的衣裳,领上三个装扮一新的孩子,拿上早就备好的礼物,不过就是些北地的特产而已,足够新奇稀罕,但绝算不上名贵。第一次登门拜访,还需谨慎一些,既要表露诚意,又不能让人轻视了。
世家大族,果然不同凡响。光这宅子是格外的博大幽深,青砖木楼,雕梁画栋的,移步换景,曲径通幽处,很是让人大开眼界。
姚采澜他们跟着出来迎接的一个头发梳得流光水滑的老嬷嬷动转西转的,足足走了有一炷香的功夫,才算是到了内院。
曾家掌权的是曾老夫人,一头银丝,通身的气派,脸上是久居高位的优雅和从容。见了姚采澜一行人满脸很亲切的笑容,很平易近人的直接让姚采澜称呼她为「外祖母」,让孩子们叫她「曾祖母」,又拉着铁锤和墩子的手问这问那,末了又埋怨姚采澜在外寻了宅子,非得留她一家人住在曾府。
姚采澜并不敢把这位老太君的话十分当真,寻了个由头婉绝了。曾家老老小小简直有上百口子人,里边的利益关系错综复杂,自己还是不去掺合的好。
老夫人满脸的不高兴,转眼却又指点着旁边伺候的如今管着家的大奶奶,「金凤,江家的这事就教给你了,有什么事就让采澜直接找你,务必要周旋好了!」一旁站着的大奶奶忙点头应着了。
这曾家一向以慈善之家着称,对姚采澜这远房的亲戚倒也算是真心实意。
老太太喜欢热闹,看铁锤嘴巴甜、说话讨喜,而墩子又乖巧,有事没事的就爱把铁锤和墩子一起唤过去玩耍,也让初来乍到的他们迅速的认识了不少可以一起玩的朋友。小惠是已经订了亲的人,是不好太频繁出门做客的。越是大户人家,越是讲究这个。
在给铁锤寻觅书馆、萧先生开诊铺以及给墩子寻觅良医的事情上,曾家都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尤其是铁锤,得以在曾家家塾附学,这还真是天大的面子。因为曾家人才辈出,上百年间,光进士就出了好几位,举人、秀才就更多了。所以,曾家家塾在江南也是远近闻名的。
姚采澜除了时常进去看看老太太之外,另外也给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大奶奶备了份厚礼,这也是应该的礼节,毕竟是几乎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那位大奶奶姚采澜跟她打过几回交道,不愧是老太太亲自挑选的长房长媳,果然做事稳妥,滴水不漏。姚采澜便也诚心诚意的想与她相交。
来到南地,墩子的病果然好了很多,频率降低了,程度也降低了不少。喜得姚采澜诚心诚意的跑到了城外的舟山寺上了不少的香油钱。
墩子的事终於算是部分性的解决了,西北的战事便显得更加紧要了。
由於曾大奶奶的全力帮助,姚采澜结交到了本地卫所的一位杨千户的夫人。
卫所之间是有驿站作为通讯手段的,利用这位样千户的关系,至少江家与西北战地的书信联系又重新建立了起来。
江清山的书信越发的少了,从杨夫人那里也打听不到什么详细的消息。试想,就是贵为皇帝的也未必能清晰的知晓战场上的境况,何况是遥远的南方了。
姚采澜开始绞尽脑汁的想折,琢磨些自以为可能有效的法子,每次都写上厚厚一沓子信件过去。信里无非是唠叨什么「狭路相逢勇者胜」,还有其他的自己瞎琢磨的所谓对付羌戎强大奇兵的天马行空的法子,诸如生石灰撒马眼之类,自己看看都觉得可笑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