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睡午觉这种事就该禁止啊!是谁首先助长这种懒惰的风气?!

朱襄看着嬴小政在树干前先踮脚尖,最后蹦跳起来,忍俊不禁。

自家政儿真是太可爱了,必须在养崽日记本中记一笔。

朱襄在吴郡没待多久,在叮嘱嬴小政在农闲时别忘记组织灭钉螺后,又带人匆匆回到了东瓯。

吴郡的杭嘉湖平原和宁绍平原虽然是后世产粮大区,极具开发价值,但血吸虫病也十分泛滥。

特别是杭嘉湖平原,后世在鱼米之乡中,物产丰盛都算前列的宝地,这时候就是瘴气密布,水蛊遍地的“死亡之地”。

朱襄知道开发这里会死多少人。

李牧和王翦南下时除了掠夺物资,也会掠夺战俘。那些战俘刑徒的生命大多都被填在了这里。

在这个生产力条件下,任何一处蛮荒之地的开发,地底下都埋葬着数不清的生命,同类的血肉成了蛮荒之地变成膏腴之地最好的肥料。

朱襄曾想过能不能提高战俘的待遇,但李牧只让他别看,别问,别想。

朱襄还是想了。

开发蛮荒之地必须用人命填,不用战俘的人命填,就是用秦人的人命填。

现在秦国刚将南秦之地收入囊中,过多压榨原住民,秦国在当地的统治就会不稳。

开发蛮荒之地是必须的,填进去许多人命也是必须的,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打仗,战俘,刑徒。

这一条铁律,从部落时代就开始存在。

何况李牧对待这些战俘,放眼整个战国也算不错。他制定了类似军功的“立功”制度,只要每日干活够多够好,就能脱离战俘身份,成为秦国平民。

越人回归部落制后,俘虏在没东西可吃的时候甚至可能成为储备粮。现在他们不仅没有被故意虐待,还有可能成为拥有田地的平民,他们自己都觉得不错。

俘虏大多是百越贵族的奴隶,他们在百越可没有自己的地。

总之,用战俘的命填杭嘉湖平原这种事明明很残忍,在这个时代居然还算是“仁慈”了。

若不是李牧结识了朱襄,被朱襄的思想影响,也不会对战俘如此好。

朱襄想明白这件事之后,在自己的计划书中勾掉了一部分计划。

开发吴郡和百越需要大量人力,朱襄知道百越的奴隶们生活得很惨,本想引诱那边的奴隶逃亡,成为秦国的平民。

现在他明白,如果他这么做了,已经渐渐把自己作为秦人的吴郡平民就要闹了。

吴郡人当了许久的楚人,虽然楚王自称蛮夷,但楚国作为周朝正统诸侯国,他们已经当作自己是正统的文明人。

即便他们祖上可能与百越同源,但现在百越是蛮夷,他们是文明人,这是事实。

让一群蛮夷没有任何代价地抢夺他们的土地,直接成为与他权利等同的人,就像是后世让难民直接入境一样,当地人绝对深恶痛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