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3页(1 / 2)

大家清楚看到——

问:李白写下“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一句时,是什么样的心情?

答:想喝酒,看到地上影子,随口吟了一句。

考官认为的答案(只要意思相近即可):李白因自身才能没有受到重用,孤独、愤慨、借酒消愁,因此得诗。

其他人不自觉的看向本人。

李白:“……”

李白无力地说:“没有的事,我真的只是喝酒的时候正好看到地上有三个影子,有感而发。”

再看另一道题——

问:“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此句有何深意?

答:就字面意义。

考官认为的答案:回答需与乐景衬哀情相关。

李白:“?”

李白:“被友人热情款待,那些日子我们相处得都很开心,我就不能高高兴兴和友人道别,再约下次相见?怎么还规定人离别时必须难过?”

考官们尴尬而不失礼貌地微笑。

他们其实是有打算过问作者本人的想法,作为参考答案,但是神女不许,一定要他们自己想,他们就只能够凭借自己的经验去猜想和推测作者写诗词时的心情了。

“也罢。”

李白举起酒葫芦吃了一大口酒,洒脱一笑:“白所言确实不能作为参考答案,便按尔等想法来吧,连孔子都逃不脱死后着作被解读他意之事,何况白呢。”

对了,孔子!!!

这回轮到了儒家子弟,向着考官发难了。

“凭什么圣人的卷子分数那么低!尔等欺师灭祖之徒!”

考官抹汗:“我们是糊名,我们不知哪一份是夫子考卷啊。”

“那你们就是恶意解读夫子着作!无耻!异端!”

考官招架不住,连连请求神女把孔子的考卷放出来。

神女没有把孔子的考卷放出来,反而放的是三张排名在前头的卷子,还把其中一题的答案放出来。

这一题是询问考生《春秋》一书,第一年中:“元年,春,王正月。”此段,蕴含着孔夫子何等深意。

看考生一所答:春秋其余篇章皆有“元年春,公即位”字样,而“元年,春,王正月”此段,不曾有写“公即位”,便是因为鲁隐公为摄政,非即位。

考生二,更是洋洋洒洒地写:为何夫子先写“王”,后写“正月”,因为这句话的意思是“周文王确立的正月”,是为了表明大一统,天下皆行王令。为何是写为“元年”而非“一年”……巴拉巴拉……为何“春”在“王”前……巴拉巴拉……为何“正月”排在“王”的后面……巴拉巴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