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是谈启蒙教育的名着,也是国宝类的书籍。
它的六个部分均是围绕教育二字展开的。
也就是说,教育的根本意义在於教导后代如何做人,是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实现转迷为悟、转识成智,最后达到转凡成圣的人生终极目标。
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唐的最终教育的目标与实际大唐的需求背道而驰了。
大唐门阀氏族林立,举荐制又让大半数的官员都掌控在氏族门阀的手里……
两晋南北是名门望族权力空前膨胀的时代,其权力之大在《世说新语》中表现的淋漓尽致。但西晋灭亡之后衣冠南迁,名门望族在北方的影响力日渐衰退,军事贵族开始控制北方,其中的杰出青年和有为青年就是杨坚和李渊。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都斗争贯穿整个华夏历史,而且尽管胜利的天平不断在双方之间摇摆,但大体趋势上还是中央集权的程度逐渐加强的。而选官制度,就是这一斗争的体现之一。
为什么隋朝要搞科举制,就得先看看魏晋南北朝搞出来的九品中正制。
刘邦建立汉朝之后,通过废除异性王与迁徙豪门等手段将旧贵族杀的七零八落,文景武三帝又靠削藩和推恩令又给那些个同姓王补上神来一刀。干翻了旧贵族这个地方分权的代表选手不代表他干翻了地方分权,因为很快就涌现出了一批新的地方分权的代表——地方豪强。
地方豪强这个字眼有点难听,那就叫他名门望族或者是大地主,通过土地兼并,他们在地方拥有巨大的影响力与经济实力,和平年代他们尚能与中央政府和平共处,但到了乱世,他们就开始骑到中央政府的头上作威作福了,而魏晋之后,泱泱华夏啥都缺,就是不缺乱世。
曹操、刘备、孙权三人都是新兴军事贵族,他们的原始资本积累靠的是刀剑,但即使如此,他们依然要被迫与地方豪强合作,而且在这合作之中,占主导地位的基本都是地方豪强。
曹操干翻了袁绍这个地方豪强抢来河北,但还是得乖乖让荀彧等名门当官发财,让曹丕娶甄氏这个守活寡的豪强女儿。
孙策在江右豪强袁术的支持下踹走一路江左豪强开拓了地盘,最后还得把女儿嫁给江左四姓之一陆氏的大少爷陆逊。
刘备的第一桶金是豪强糜氏资助的,娶过的已知三个正妻之中糜氏和刘氏也都和甄氏一样是豪强女儿……
而豪强们既然在政治斗争中占据了主动,自然就会打人才选举制度的主意。在汉代的查举制下,人才选举依赖地方牧守,袁绍再强也要靠刘备这个豫州牧举荐才能让袁尚举孝廉。
於是名门望族之一陈氏的代表,大政治家陈群就创造了九品中正制,在这一制度下推荐权到了中正官手里,和牧守分离。
如此一来名门望族只需担任中正官,就能保证人才选举权在自己手里,就能保证寒门无上品,就能保证实现对政治权力的垄断。
在说说老老李,也就是李渊。李家是关陇贵族,关陇一带自从东汉年间起就是董卓,马腾,韩遂等有胡人背景的军阀的舞台,而伴随着五胡乱华,这些军阀的权力也日益扩张,最终这些关陇军阀打败了江左名门,统一了天下。
与刘备、曹操他们这些前辈不一样,李渊在夺取天下的过程当中也是极度依赖名门望族的,自然他们也就不需科举制。
不能得罪这些门阀氏族,只能是用举荐官员的制度协调,让朝堂上派系林立,各大家族都有官员。
老李一门心思的想搞垮门阀氏族,那首先就要让寒门崛起……其实也不怪老李要搞掉门阀,这些门阀氏族还真就拿老李不当一盘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