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入宫面圣(2 / 2)

既然周羽已经出手了,也就不在意隐藏行踪了,甚至还光明正大来到了宫门之外。

这一次的衣着可就相当正式了,头戴紫金冠,身着龙纹袍。

龙纹袍可不是龙袍,而是大干朝王公侯爵的专属衣袍,以彰显身份。

衣袍的式样都差不多,区别在於龙纹,从龙纹上便能看出对方的爵位高低。

宫门侍卫一见有侯爷到来,倒也不敢怠慢,齐齐上前见了一礼。

周羽摸出腰牌道:“烦请各位通报一声,靖安侯周羽求见圣上。”

侍卫验过腰牌,恭恭敬敬抬了抬手:“侯爷请!”

要见皇上可不是一件容易之事,也不是想见就能见的。

一般来说,官品不高的官员求见皇上,只能在宫外等,等着通报,皇上同意了方才能入宫。

官品高的,一般会被带到内宫附近的厅内候着,如此一来,一旦皇上同意召见,很快便能见面。

周羽乃是皇帝亲封,当然有资格入宫侯旨。

将周羽带到厅内,侍卫又去找内宫太监转禀。

等了大约盏茶工夫,一个年约四十的太监匆匆走进厅来,冲着周羽拱手见了一礼:“奴婢海大贵参见侯爷。”

“呵呵,海公公不必多礼。”

周羽起身抬了抬手。

就凭对方这恭恭敬敬的态度,他也能猜到皇帝的态度。

果然,海大贵又道:“侯爷,圣上有旨,召侯爷御书房觐见。”

“谢圣上!”

周羽虚空拱了拱手,随之又道:“烦请海公公带路。”

“侯爷请!”

“海公公请!”

不久后,二人一起来到了御书房外。

这时,海大富停了下来,尖着嗓子道:“启禀皇上,靖安侯到。”

“进来吧。”

“遵旨!”

海大富应了一声,随之冲着周羽抬手:“侯爷,请!”

“多谢公公!”

周羽拱了拱手,随之与海大贵一起走进了御书房。

“臣,周羽参见皇上,祝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哈哈哈,靖安侯啊靖安侯,你可算舍得入宫见朕了。”

永和帝乐呵呵笑了笑,随之又冲着海大贵吩咐:“赐座,上茶!”

“是!”

“谢皇上!”

周羽拱手谢了一声,随之坐了下来。

没等他开口,永和帝便笑着问了一句:“爱卿,朕听闻你要成亲了?”

周羽拱手道:“想不到区区一桩小事皇上还挂在心上。”

“爱卿此言差矣,婚姻大事岂能是小事?民间不是有一句流传甚广的俗话么?

人生四大喜,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如今,爱卿即将洞房花烛,而爱卿教出的学生又金榜题名,高中状元,这一下子,爱卿可就算是占了两喜。

如若在京城再遇上故知,那岂不是就是四喜占三喜?”

“承皇上吉言……”

“朕还听闻,爱卿所娶的非寻常女子,而是修仙门派的弟子,对否?”

“真是什么也瞒不过皇上。没错,敏儿的确是修仙门派弟子。”

闻言,永和帝由衷地感慨了一句:“说起来,朕真有些羡慕你们夫妻,那简直就是真正的神仙眷侣。”

“皇上过誉了,无论修仙与否,臣与敏儿终究还是大干子民。”

谦虚话,谁不会?

其实对於修仙者来说,王朝的更迭与他们关系并不大,基本上就像是两个世界的人。

除非天下大乱,妖魔四起,才会出面降妖除魔。毕竟天下一乱,对於修仙来说也不是好事,影响修炼。

但是,永和帝听了却很开心。

“有爱卿这句话,朕甚感欣慰。届时,朕也会给贤夫妇备上一份大礼。”

“臣惶恐……”

“爱卿,你来的正是时候,朕最近有些烦心事,爱卿不妨给朕出出主意。”

“哦?不知皇上有何烦忧之事?”

“上次,我朝与屡屡进犯我疆土的匈奴、鲜卑、突厥开战,最终获得大胜。这件事,爱卿功不可没……”

周羽谦虚地笑了笑:“其实臣也没出过力,只是一时愤慨写了两首诗词罢了。”

“正是爱卿这两首诗词鼓舞了士气,也令得朕最终下定决心反面反击。

只是,边关刚安定了一段时间,最近那些异族人又开始屡屡骚扰。包括沿海一带,也有不少倭寇时不时劫掠渔村。

对此,朝中大臣有的主战,有的主和,闹的朕颇有些伤脑筋,不知爱卿有何意见?”

周羽想了想,道:“皇上,请恕臣直言,当今天下大势,宜战不宜和。”

“哦?爱卿能否说说理由?”

“很简单,那些主张求和的大臣,以臣想来,恐怕大多都是出於私心,不想打仗。

因为一打仗,他们的安逸生活难免会受影响。

不过,他们往往承认,往往会慷慨激昂,拿百姓来说事。

说什么战争猛如虎,一旦开战,受苦受难的还是百姓云云……”

“没错,大多数反对开战的大臣几乎都是这样的说辞。”

周羽一脸正色道:“皇上,臣也不是说这些反战的大臣都是出於私心,有些或许是真的在替百姓着想,只是眼光过於短浅罢了。

物竞天择,弱肉强食,这是天道法则,天地万物皆避不开这个法则。

如果我们为了一时的安宁,步步退让,一味求和,那只会让对手变本加厉,一步一步蚕食我们的土地、资源、还有尊严。

这些大臣主张求和,试问,他们拿什么去求?

难不成去和对方说几句好话, 喝几顿酒双方就能握手言和,互不进犯?

这只是一厢情愿的想法罢了。

以臣猜测,那些主和的大臣多半又出了一些馊主意,比如和亲,割地,送金银送粮食之类对吧?”

永和帝苦笑着点了点头:“没错,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

自古以来,两国交锋,谁先议和,那铁定就是吃亏的一方。

你想议和,总得拿点好处。

所以,那些个匈奴、鲜卑、突厥、高丽、倭寇都是打着这样的主意来的。

他们巴不得中原一方主动议和,那样他们又得捞到不少好处。

长久以往,大干朝还有何威严可言?说不定哪天对方就大举进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