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扫落叶,一阵微风吹过。
这时,一道声音从远处传来:“藏雪山大威寺南波万,参见嵩山少林的诸位大师。千里迢迢,慕名而来,如有冒犯,还请见谅!”
张阳认真听着,那个僧人说话持的是一口流利的中土音,语气中带着谦和,彬彬有礼。
听闻脚步声,共有十来个人。
静尘方丈坐在原地,伸手隔空一拍,一股劲风刮出,殿门完全打开,高声迎接道:“大威明王,请!”
南波万道:“多谢!”
他举步进了殿中,扫视一圈后,向着最里面的那位一直劈柴的燃木大师合什为礼,说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晚辈大威明王南波万,参见燃木大师!”
张阳暗暗寻思:用这四句耳熟能详的佛语装作佛教大师,我也会。
燃木大师闻言却是心中一惊,暗道:江湖传闻,大威明王博学精深,果然名不虚传。他一见面便道破了我所劈柴参禅的来历。
这四句话是佛教禅宗六祖慧能所作的一首偈子,通过这首偈子,慧能确立了他在佛教禅宗当中的崇高地位。
在六祖惠能的时代,禅宗内部产生了一个重要的争论,那就是佛教修行究竟是“修身”成佛还是“修心”成佛的争论。
这个争论,是通过神秀和慧能的两首偈子表达出来的。
以神秀为代表的一派认为要修身成佛,即所谓“身为菩提树,心如明镜台”,认为如果不付出个人的艰苦努力,难以成佛。也就是成佛要通过持戒,要身体修行,要“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避免沾染上世间的“杂染”。
慧能主张“修心”以成佛,即“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慧能说,只有解决了心的问题,就可以成佛。因为身是“空”,但“心”是实在的,因而修行只能是修心。
燃木大师数十年以劈柴参悟心禅,只能修到“无身有心”的境界,无法修到更高一层的‘有心实空’之境,是以一听到大威明王的话,便即凛然,说道:“大威明王远来,老衲未能远迎,还请明王见谅。”
南波万道:“贵寺威名,小僧素有钦慕,今日得见庄严宝相,甚是欢喜。”
静尘方丈道:“明王客气,请坐。”
他使用少林七十二绝技之一的拈花功,推送过去一个蒲团,那个蒲团力道拿捏的极好,正好摆在了南波万的身前。
按照迎客礼节,一寸不多,一寸不少。
“多谢方丈大师。”南波万眼睛一亮,道谢坐下。
张阳悄悄侧过头来,只见西首蒲团上坐着一个僧人,身穿黄色僧袍。
此人四十岁左右的年纪,身上穿着破洞布衣,脚下是一双沾泥草鞋,黝黑的皮肤,脸上却是神采飞扬,尤其是一口大白牙格外惹人注目。
并且,他身上的袈裟隐隐似有宝光流动,熠熠生辉。
张阳只瞧上了几眼,便感觉此人的佛功已经修到了极高的境界。
再从打开的门口向外望了出去,只见门外站着十几个和尚,面貌大都魁梧威猛,不似中土人士,自是大威明王从天竺国带来的随从了。
南波万双手合什,开始说道:“佛曰:不生不灭,不垢不净。小僧根性鲁钝,始终未能参透爱恨生死。小僧又偏好流浪,一生走南创北。昔年路过莆田南少林寺,遇到天龙大师。彼此邂逅相逢,讲经论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