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沈家早就分了家,如今这三房已经是曾祖辈的关系了,玉姐就一出嫁的女儿,原本呢,请不请也就无所谓,隔了一房又是出嫁了的,关系也不大,也好在沈家老一辈的几个老太爷关系好,沈大人惦记几个兄弟姐妹,还处处照拂,如今还时不时给玉姐寄东西,还能有何不满。
那没眼色的东西,什么破烂货。
三夫人满脸委屈,却是不敢再多言。
归了屋,玉姐的丈夫道:「你莫同三弟妹多计较,她这张嘴多是不大讨人欢喜。」
玉姐浅笑:「我怎么的会同她计较。哎,只是可惜了三弟。」
她丈夫认同地点点头,「这娶妻娶贤,这般惹事精,霍乱家宅,做妾都要不得。还是我这家主婆好~」
丈夫搂着她往塌上歪。
玉姐推搡着,闹得钗鐶尽乱。
丈夫正色道:「不日入京,正好让三叔指点一下大哥儿的功课,论成才,当真是没得岳家厉害,若是能得你三叔一分真传,也是够他用一辈子了。」
玉姐又何尝不想哩,她娘家兄弟个个成才,虽没得三叔这般出众,可在苏州府亦是当得上名号的,也是她为何能在家中备受尊敬,娘家的兄弟都争气。
若论最争气的,还是三叔家的,和小姑姑家的。
也是正常,据说三爷爷就是三个兄弟里头最为聪慧的,白手起家,创下这般大的家业。三叔是族中第一个人,就是沈家的顶梁柱,小姑姑是上一辈姑娘嫁的最好的,江姑父待小姑姑当真是捧到了心窝子里去,堂堂侯府嫡子官至一品,没妾室没通房。
三叔家的辰哥儿,如今在地方做官,也是名声大好。庚哥儿钻研法学,如今修筑法典,谁人不知。小姑姑家的明渝,备受圣上器重,前一段时日击退倭寇,立下大功。明衍.......虽是不走寻常路,却是也能立下家业,据说如今在研究可以自己跑车子,不用马车拉,
大伯家的家和哥哥三年前考中了同进士,如今在外地做官,她弟弟虽是没得读书的天赋,最喜黄白之物,常常跟三爷爷讨教,家中亦是过得去,好歹身上也有个秀才的功名。
沈家这一代就只有她和堂姐两个姑娘,他们家每一房都只有两三个孩子,因为三叔曾说过,孩子贵精不贵多,家中也觉教养孩子太费精力,所以也没得像别家一样追求多子多福。孩子多了,也不一定多有福。
玉姐和丈夫商量明日回娘家一趟,第二日早上,两人收拾一番,公婆特地准备了礼让他们带回去。
在城里和大姐大姐夫汇合了,一起回菱田村。
因为修了水泥路,回菱田村比以前快多了,一路顺坦,菱田村是附近几个村唯一一个修筑了水泥路的,而且宽阔得很。水泥路开放到地方之后,沈三立即给村里捐了款,县里修路的时候一并给修了,惹得旁边的村艳羡不已。
村中最大的宅子是她三爷爷的,但三爷爷跟着三叔常年在京城,不过据最新的来信说,三爷爷打算回来养老,大概是要等庚弟成了婚。
另外还有三栋,中间一栋就是她家,还有是二爷爷家的,最旁边是二叔家的。
到了家中,大姑姑、二姑姑、三姑姑都在,屋子里头热热闹闹。
见她们来了,热切地招呼她们一道来讨论,都是在谈论给新媳妇什么见面礼,带什么礼上京。
说起来她儿时就去过京城,也不似寻常闺中女儿,一辈子都拘在内院,家中的女眷基本上都是去过京城的。
她爷爷奶奶眉目慈和地坐在上首,交代一些事情,他们年纪大了,不适合远行,一般就不去了,让小辈们去。
孩子们知道要出远门,都兴奋地欢呼大叫,屋子里闹哄哄的,她心中却无端升腾起一股满足感。
没有哪户人家,像她娘家一样,分家分不散感情。打出嫁之后,她才明白,原来不是所有的人家都是像她家一样的......
玉姐就渴求,她以后的儿孙们能够同娘家这般,有没有出息另当别论,一家兄弟姐妹,能够相互扶持,不管住不住一起,感情分割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