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万山心窍明光,接道:“所以要厚赏船家,让各方都知道临安人‘知道恩义’。”
“船家得厚报,是为先例!有了先例,才有后效!”
“正是如此。”
刘彦折扇抚掌说:“船家之例,可以解除想行善之人的顾虑,亦能引来那些纯粹谋利之人,只要利够大够多,他们就会不顾风险而来。”
万山闻此,又有些不解:“引来谋利之人有何用?他们为了利益,会把东西卖价很高,如此我乡利益就受损了。”
“世才前一句还说仁术,为何又要以利诱之。”
刘彦折扇压他肩头,引到旁边说:“仁之要义,首先不伤利益,同时使彼此都受益得好处……”
“如《子贡赎人》典故里,‘鲁国奴隶得赎身’‘相助之人得美名’,而国君则得百姓民心。”
“民心在握,国无城墙也坚固如山。”
“所以‘用仁必先施以利’,把利送出去后,同时对自己有益,便是‘行仁术’。”
“仁和利,仁与善,是相互牵连的。”
“单纯施利益送善心,都会有亏自己,做无益与自己,都不是行仁术。”
“‘用仁’须掌握其法,会用才能见效。”
“不得‘仁意之法’,妄用‘仁义之术’,结果就会像端木赐那样‘用仁而毁仁’。”
“引来那些追求利益之人,亦可以填补我乡所缺。”
“他们卖的东西贵了,我乡人不买,他自然就会减价而售。不可能再运回去。”
“你说,我乡百姓会利益会损伤吗?”
杨万山被他一场点拨,心中通透,抖擞道:“这般的确不损伤百姓之利,且与临安有益。”
“可是……惟利是图者皆小人,他们若谋取不来大利,会不会在外辱临安名声?”
“不会。”
刘彦转看岸上官民和谐景象,说:“只要让他们赚的比别地多,便是小人也无怨言,反之还会再来。”
“等我乡名声传出去,往后可以换来大利,对百姓而言乃长远的利益。”
“所以齐民之要,在於仁。”
杨万山伴望岸上船家百姓,道:“世才六策除瘟,祭文解疫,沸河明心,而今又悟通仁义……”
“短短半月所立功业,我二十年未曾达成。实在惭愧之极。”
“日后,我当以君为楷模!”
“立业有早晚,何必分先后?”
刘彦拍他肩膀说:“我非庙中泥胎,何以为人楷模?为楷模者,要做到一成不变,只有入圣之人方为楷模。”
“君听我一言,天生我材必有用!”
“干坤至大,容得下群龙,你要立己之道。”
杨万山明心抖擞,拱手记下他的建言。
等官家岸上回来,三人借着沈家船房说起‘下元日祭祀’。
“明日下元节,我想请世才领礼祭祀?不知意下如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