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天下大乱 (10)(1 / 2)

蒋舵主闻言苦笑,道:“宋长老,虽然你说得很有道理,但这个时候,义勇联军大胜辽军四十万,整个大宋的汉人都为之疯狂,没人会听你这么说的,你要是在大街上说这样的话,怕是会被人扔烂菜叶子。”

陈孤雁道:“蒋舵主说得有道理,昔日王莽,未篡汉之前,举世皆称赞他为治世之能臣,谁能想到他最后会成为反贼?”

正在此时,门外有丐帮弟子匆匆来报,道:“两位长老,大事不好了!”

众人一惊,陈孤雁问:“何事如此惊慌?”

那丐帮弟子道:“据我们在莫州,瀛洲的丐帮弟子来报,明教聚集了二十余万大军,在涿州,莫州,瀛洲三地大肆烧杀劫掠,如今,莫州城已破,瀛洲被围,不论汉人还是契丹人,皆被屠戮,死亡无辜百姓,不下三十万,而且,大有破了瀛洲就会进入大宋境内的趋势,已经有大军在边境聚集。”

三人大惊,道:“他们怎么如此毫无人性?”

那丐帮弟子道:“疯了,这群人都疯了,见人就抢,见女人就奸淫,莫州城破之时,惨不忍睹,投井的妇女,堵塞了整个城池的水井,百姓的屍骨,在路边无人问津,被野狗吞噬,要是他们冲进了大宋境内,必然会酿成滔天大祸。”

陈狐雁站了起来,道:“蒋舵主,马上派人去给吕大人报信,我们立即带帮众前往河间府,设法在边境上助朝廷大军堵住他们。”

陈宋二长老再也无心对付丁春秋,带领三大分舵的所有精锐,紧急赶往边境。

宋长老目瞪口呆,道:“刚刚还在说这三人会背叛大宋,果然,明教最先出手了,没想到这么狠,真是耸人听闻。”

他们说得没错,明教其实真正意图,是回大宋推翻大宋朝廷,明教历代教主都以推翻朝廷为己任,他们跟李轩和慕容复都不同,对苦寒的大辽地盘根本没有兴趣,而大宋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繁华似锦,自然是张中兴的目标。

慕容复的目标,自然是昔日大燕国的地盘,他瞄准的方向是登州,莱州等地。

只有李轩,目标很明确,就是上京,灭了大辽,因为他从后世而来,知道大辽在三十年左右就会被大金国所灭,这对自己是个机会,因为相差的时间并不是太久,既然大辽很快就会亡国,那自己就完全可以偷龙转凤,取代大金国,灭了大辽。

而此刻,张中兴和慕容复都没把完颜阿骨打看在眼里,这并不是他们不够聪明,因为现在的完颜部落才一万军队,要不是知道历史的话,谁又能想到,他们居然能变得那么强。

丐帮弟子将消息传给了吕公着,吕公着连夜面见高太后,告知了此事。

开封皇宫,上书房,高太后一脸的紧张,此刻,几位朝廷重臣都被紧急招进了皇宫,为首的自然是司马光。

高太后大怒,道:“好个李轩,难怪要把涿州,莫州,瀛洲三个州先交给朝廷,原来是这样,苏东坡的大军到了哪里了,到涿州没有?”

司马光道:“回太后,已经抵达应州城,离涿州边境只有一百余里。”

高太后怒道:“那就叫李轩交出应州,叫苏东坡顺手取了应州,再进攻涿州!”

司马光连忙道:“太后,万万不可,明教反贼已经壮大,这个时候,我们不能再多逍遥军这样的强敌!”

此时,大学士曾布道:“太后,这都怪司马光,搞什么让明教反贼制衡大辽,如今,

大辽的危险没了,明教倒却成了心腹大患!”  曾布一向讨厌司马光,捉到机会,正好落井下石。

吕公着连忙补刀,道:“曾大人所言极是,如今的局势,司马大人要负主要责任!”

他现在是二把手,吏部尚书,如今,新党的威胁已经很小了,就开始狗咬狗,想争这一把手的位置。

司马光无话可说,毕竟当时确实是自己听了任伯雨的意见,同意李轩用明教制衡大辽,想让他们两败俱伤。

司马光是个聪明人,他的这套策略本来也是很厉害的,殊不知,再厉害的阴谋诡计,始终是阴谋诡计,真正的王道,乃是增强自己的实力,太聪明的人,往往沉迷於阴谋诡计,而忘记了正道,发展实力才是王道,所以历史上汉人才多次

处於被灭亡的边缘,这其实是整个民族的劣根性,不是司马光一人的问题。

高太后皱眉,道:“还没到追究责任的时候,现在大家先说说,如今的局势,我们该怎么办?”

其实高太后挺认同司马光,觉得他挺有能力,出了这样的事情,是意外,没人能想到明教会如野火一般的蔓延。

曾布道:“太后,如今之计,微臣以为,应该答应李轩的要求,封他为魏王,让他带逍遥军前去灭了明教贼兵。”

高太后表示质疑,道:“他会这么听话?怎么哀家觉得事情不会这么容易。”

司马光这才道:“曾大人,要知道,朝廷的二十万大军可还在应州,此刻,李轩没有这么傻,带逍遥军去跟明教拚个两败俱伤,让朝廷白白捡便宜。”

曾布被怼得满脸通红,道:“本官相信李将军的为人,绝不会背叛大宋。”

太后对他只有呵呵了,然后接着问司马光,道:“司马光,你有何良策?”

司马光道:“如今之计,祸是我闯出来的,微臣愿意带人前去顺州,设法说服第一军的岳将军,跟朝廷大军,联合第二军,第四军,对明教大军联合围剿,明教乃是乌合之众,在大宋境内多次对抗朝廷,都未能取胜,他们人虽多,却不足为惧,这个时候,只能靠自己了,如果压不住明教,怕是逍遥军李轩,大燕军慕容复,也会跟着明教一起作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