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电视剧《大明风华》火了,在前几集中,还是皇孙的朱瞻基表现的睿智而又老道,顶着好圣孙的名号登场,在野心勃勃的二叔朱高煦、三叔朱高燧面前表现得游刃有余。历史上,朱瞻基通过挫败朱高煦的反叛稳固了皇位,但他却在对北方防线的布置中挖了一个大坑,在土木堡之战时明军也因此全军尽没。
明朝边境的战略转变与宣府布局
在明太宗朱棣逝世以后,屯驻与帝国边境的明朝边军因为战斗力的下降,渐渐失去了主动的态势,在明宣宗朱瞻基的时候,明朝逐步开始在北方建设边境防御体系。但在明初,对於山后卫所(即大宁、开平等)的内迁并非永久性的放弃,而是寻机想要再拿回来。
这种战略并非永乐年以后才有的,早在洪武初年常遇春攻陷上都开平、全宁等地以后就选择了战略性放弃,之后数年山后诸地在北元和明朝之间相互易手。最后,李文忠占据开平以后改置开平府,并内迁燕山以南。直到洪武二十年,明军为了击败占据东北的纳哈出,才开始在此地设卫。洪武二十九年,明朝在上都旧地设置开平卫驻军.战略性内迁后再寻机拿回是明朝的惯用手段,但在永乐年以后,随着明军不复国朝初年的虎狼之师,内迁后的诸地也就没能再拿回来。但统治者对这一点仍然是后知后觉,好圣孙朱瞻基虽然对安南舍得放弃,但对蒙古的态度始终是比较重视。於是,朱瞻基在位期间,四次巡视边境,并且大修边堡。
朱瞻基对於宣府地区的布局基础,是立足於明军有一定野战能力的情况下以宣府为中心辐射燕山以南各地,并且拱卫京师。朱瞻基在某些问题上看得还是很深远的,他觉得各个卫所互不隶属,一旦发生点什么情况必将被各个击破,於是他选择了在宣府设置都司,对於宣府镇地带的各个卫所统一调度。或许是朱瞻基高估了他死后明军的战斗力和低估了蒙古人的实力,朱瞻基布置都司以及广建军堡的前提立足於明军之间有野战相互支援的能力,以宣府镇城为主大加修建,在防御的同时可以兼顾日后的进攻。所以他对各卫所、军堡之间的联系并不重视。
在当时,整个宣府镇的纵深地区各个军事据点之间少有墩台等连接各处,给日后蒙古人的长驱建立了良好的条件。而且,正统以前蒙古人对於边境也是以袭扰为主,比较有压力的也是在辽东地区,相反宣府一带容易为人所忽视。朱瞻基自然是对自己对於宣府的布置十分满意,当朱瞻基巡视到这里时,还很满意的认为:“时宣府为朝廷北门,阳武侯薛禄、都督谭广相继守之,为各边最……”
卫所制度初崩溃:战兵屯田带来的战力下降朱瞻基对於宣府布局在他逝世后的全面失败,归根结底是在宣德时明军的战斗力就开始不行了,他的布置自然也没能有多大的效果。明军战斗力急剧下降是发生在朱瞻基在位的宣德年间,也是在这时,明朝赖以为根基的卫所制度开始有崩坏的趋势。
明朝初年,实际上的兵马并没有帐面上兵马那么多,卫所制度以都司—卫—所为基础,卫所军分为屯军和守军,屯军专事农业生产,守军操练御敌。一般这种比例在内地和边境不一。内地多是十分之一二操练,十分之八九屯田;边地则是十分之三四操练,十分之六七屯田。其中比例在各地不相同,所以在明朝帐面上的兵马并不代表真正的战兵,战兵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打上很大的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