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卫所制度作为以屯田为主的,
在洪武年间推广全国的初衷是减轻国家对於军饷支出的负担的同时保持庞大的军队。但这样的政策,在宣德年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宣德年间,侵占军屯的现象在大明国境以内愈演愈烈,无论是在边境或是内地,由於军官、豪强、勳贵的不断侵占,屯军无力供给纷纷选择逃亡,屯田情况跳崖式下降。而在边境这种情况更为严重,而负责操练的军士由於无须负责供给逃亡较少,这也导致了原本应有的战屯比例彻底崩溃,屯兵少而战兵多,无奈战兵操练之余还要参与种地的工作,无法专心操练,明军的战斗力自然而然也就下来了。
战屯比例的失衡带来了军士的逃亡。刘定之的《否泰录》中,记载了土木堡参战的兵马足有五十万,其实这不过是帐面上的数字,除去上文提及的屯兵以外,宣德年间时京营的兵马就开始出现了缺额。在正统十年(1445)中进士,授兵科给事中的叶盛在后来写的《水东日记》中提到了土木堡前夕五军都督府并锦衣卫的缺员接近一半。虽然在京营,虽然部分京军需要前往边地卫戍,但不可否认逃亡也是京营人数严重缺额的原因。此时明军的三大营,不仅战斗力不行,连人数也失去了优势。
土木堡大败:宣府防御不力与衰落明军明廷与也先决裂以后, 也先在边境不断击败明军。年轻的皇帝朱祁镇仓促率京中战力不强,人数也不多的军队出关迎击。当亲征军进入大同以后,听闻瓦剌大军尽数退回塞外,明军自宣府地区回师,被也先率军突袭,明军惨败,皇帝朱祁镇被俘。
描绘土木堡之战时,虽然只用短短几行字,但这场战役的大败几乎是明朝防御体系和军事体系同时失败的集中体现。当明军大军抵达大同准备撤退时,其实已经清楚的知道瓦剌大军的合围意图,走宣府地区而归而非紫荆关,是皇帝朱祁镇仍然保有利用宣府地区多山不利於骑兵野战的特点在野战中打败瓦剌军,再不济,也能全身而退。但由於宣府地区没有建设成一个有完防御体系的军镇,在瓦剌大军在宣府北路的独石、云州、永宁等地予取予求时,亲征大军不为所知。而瓦剌军则利用明朝在宣府地区信息传递的滞后,迅速切断明军亲征大军的取水地水源桑干河,也先和阿剌知院大军合拢,将亲征大军彻底击溃。
如果明军战力尚强、兵额足数,尚且有可能在大同、宣府镇镇城达到阻滞一路大军,支援明军亲征军,进而挫败瓦剌合拢围攻的目的。然而土木堡之战时的明军既不能野战力敌,也不能人海战术,加上宣府地区高估明军战斗力的防御体系,这场战役的失败,几乎无可避免。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湘桥蓬蒿人,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