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页(1 / 2)

“拉姆女士,还愣着干什么?你们不是在争论怎么出溟海吗?为什么不先潜下去瞧瞧呢?”姬远野邀请道。

第 19 章

地球公历2340年,无所谓春夏秋冬,位於北纬29度50分、东经91度的城市“诺亚”,有大片绿油油的青草地,存有上古时期的宫殿庙宇,也有后现代的各种公共建筑和着名地理标识——人类将能复制的都复制过来:长城泰姬陵巴特农神庙勃兰登堡门圣彼得大教堂……它们被电子围栏保护得严严实实。

十岁的顿珠卓玛在山下低洼的“缓冲带”居住,这儿又叫防海棚户区。站在家门口,抬头就能看到一座座模糊的人类文明图腾,往前几十步,脚下是被冰冷汹涌的海浪拍得嶙峋的山崖。阿妈不让她靠近山崖,更不愿意她好奇地探索山上。她说到处都有叛军,激光-枪-炮可以不长眼,抆伤了咱们,没人救得起自己。

顿珠忧郁地目送被辛劳压弯了脊背的阿妈,目送她走向远处关卡,阿妈工作的餐馆在半山腰。

经过延绵不绝的瘟疫、天上地下的战争、无穷无尽的饥荒,伴随着海平面渐渐吞噬陆地,科技没给顿珠带来什么值得回忆的童年,只有一个美好而遥不可及的梦:人类已经突破了曲速引擎技术,找到了梦寐以求的“越迁门”,通过它进入到崭新的世界:没有贫穷和阶级,到处青草如茵,树上的果实依靠天然肥力就结得满满,淡水不需花钱购买,男人和女人都和谐共处……这是她从课堂里学到的。

顿珠的入学资格是依靠为了传达上层善意而进行的原住民身份抽签获得,千分之一的概率。入学地点就在自家,使用那块由政府发放的全息投影,和山上“那群人”的孩子们享用相同的教材。当阿妈为在餐馆里看到一块吃得只剩三分之一、掺在已快辨认不出的菜汤中的肉排而暗自窃喜时,顿珠正饿着肚子学习茎块类食物的抗病毒分析,虽然她饿到都想吃了那颗被霉菌侵袭了大半的烂红薯。而偌大的地球,已经看不到繁荣多样的农业,土豆红薯这些易栽培成活的食物成为主流。

实在饿了,顿珠就小口喝淡水,而今天是她难得的好日子,家里没有阿爸发火打砸,清净挨饿比担惊受怕地挨饿要好。

阿爸不是原住民,他本是诺亚城的建筑工之一,那些人类遗址的仿造工程就有他的参与。据说他是个厉害的焊工,因为技术过硬才率先获得迁徙权,从他即将被浪潮吞没的老家来到这儿。可他建了二十年,报酬一天比一天少,身体一天比一天差,但他很庆幸,自己好歹获得了诺亚城居民资格。直到一批批年轻力壮不怕工资低的新移民进入,阿爸丢了他的工作,从他还算干净的工人住宅区来到海边棚区,成为了顿珠卓玛的第二个阿爸。

第二个阿爸特别不希望阿妈出门工作,但这年头年轻女人因为数量少而“金贵”了点,阿妈年纪大了点,可出门找份餐馆端盘子工作会比使用男人或者机器人要显得上档次。阿妈其实长得不错,但这两年因为脊椎疾病显得弓腰驼背,不再适合端盘子,被餐馆老板调到后厨运送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