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页(1 / 2)

她也有模有样地闻了闻,尝了一口,然后笑眯眯地评价:“这杯咖啡比我之前几次喝的香很多,有点甜!”

哈哈,有点甜。我被她逗笑了,却没有接话,我不擅长闲聊。

“其实我一直以为这种咖啡是很苦的,都不敢喝。”她不好意思地摸摸鼻子,并不在意我的沉默。“那天第一次进来看到菜单的时候整个人都懵了,好像考英语的时候拿到法语试卷一样,完全看不懂啊!还以为走错地方了呢……”

即使刻意压低了声音,也丝毫不影响她语气里的绘声绘色,还不小心暴露了她的学生属性。我立刻回想起她第一次来“书写咖啡”的情形。

怎么进来的我没有印象了,只记得她站在吧台前,低头看那唯一一份手写的菜单,睁大了眼睛一脸不解,然后抬头抱歉地问我:“这些都是咖啡吗?不好意思我看不懂,可以帮忙推荐一下吗?”说完一脸诚恳地看着我。

於是我就记住了她。她并不是第一个看不懂我的菜单的客人,但她是第一个表现得如此坦白可爱的客人。

很多人对咖啡店的印象停留在一些大的连锁品牌上,这些店不仅提供咖啡,还有别的饮料,还有甜点,甚至西餐,菜单丰富多彩。也有很多人对咖啡的认知局限在“拿铁”“卡布奇诺”这些用浓缩咖啡液和牛奶调制的花式咖啡,或者是又淡又苦的“美式咖啡”,又或者加了糖浆的“摩卡”“焦糖玛奇朵”“风味拿铁”。

因为这“很多人”,所以即使是私人的小咖啡店,菜单上也往往少不了这些名词。“书写咖啡”头两年还卖过吉拉图呢……

但现在,这里只剩下单品了,而且款式极少,最多不超过五个,又因为豆子经常更换,所以菜单都是我自己手写的。

很多像简千梨一样第一次来店里的客人,却并不像简千梨这么有教养。举个例子,有一个客人提着她尖锐的大嗓门问:“哎哟,你这里不是咖啡店吗?这卖的都是些什么东西啊?”再举个例子,有一个客人指着菜单磕磕巴巴地点了一杯哥斯达黎加,连名字念错了都不知道,然后埋怨咖啡太苦,下了三包糖,其中一包全撒在桌子上了。还有一个客人,像我的上司一样浏览了一遍文件,不是,菜单,然后直接向我下达指令,“给我来一杯拿铁,不要放太多糖!”……不一而足。

想到这里,忍不住笑了。

“为什么你只卖单品呢?”她终於问出了心里的好奇,她一定想问很久了。

“打奶泡的声音太吵了。”我说。

她看了看周围的书柜和看书的人,又看了看我刚刚才用过的磨豆机,非常冲疑地做出恍然大悟的样子,“哦哦,是哦!”然后很是怀疑地看着我。

我意味深长地笑了,却没有再解释,她也就没有继续追问,换了个话题。

“对了,这里只有你一个人吗?有固定的休息时间吗?”她吐了吐舌头,“我每次来之前都好怕碰到你刚好休息……”

“嗯嗯,每周一。”想了想,又补充,“如无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