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家途中,半道儿遇上了廷尉,他忙驱马上前,与他说此事。
李闻一听,神色有些奇怪,问道“你去与谢相说了?”
“是啊,陛下有此心,我是长辈,总该出些力。婚姻之事,总是男家出面好看些,便想着与谢相通通气,谁料她一口就回绝了。”宗正叹道,只觉如今这朝中,行事是越发艰难了,做好事都要看人脸色。
李闻不忍见他白白碰壁,道“这事,陛下那里兴许有别的心思,你且静观,莫掺和。”
宗正气极,口不择言道“还能有什么心思!你说说明白,谢文年少英武,生得也俊,陛下连他都看不上,难道还另有所爱,不得相守不成?”
李闻瞧他一眼,策马走了。
宗正见他话说一半,莫名就走了,也不知会一声,气得甩了下马鞭。这朝中,从皇帝到大臣,君君臣臣,老老少少,都怪模怪样的,话都不会好好说。
宗正一走,谢漪也打道回府。
回到府中,谢文已在等她。汾阴侯府就在近旁,他要过来也很方便。想是等得久了,他坐在榻上都不大安稳,不时探身望外头望。
好不容易等到姑母回来,他立即起身,迎上前去,草草行了个礼“姑母。”
他的着急都写在脸上,谢漪昨日想与他几句叮嘱,便是知晓他恐怕应付不来今日之事。
“他们都围着我问朝廷赏罚如何。我系的将士倒是不与我添乱,其余两军嫉恨我得了陛下恩遇,明着暗着说糟心话,还与朝臣联合起来排挤我。”他一张口就是告状。
谢漪安抚他“不必惊慌。你约束好你麾下的将士。过上数月,你正式赴任,竖立军威,有了成绩,自然无人闲话。”
他们到堂上坐下。谢文居下首,道“姑母教诲,侄儿明白。可自回长安,短短二日,却觉时时如履薄冰。”
他与刘藻一般岁数,却是全然不同城府。
见他暂不能适应,谢漪也未责备他,只道“朝中与军中自然是不同的,你方回来,自是不习惯,过上两日便知如何行事了。”
谢文也是一个求上进,肯用功的人,闻言,点头受教。
谢漪笑着看他,道“陛下与我都对你寄予厚望,你有什么想法,便去做,做的不好,也无妨,人总少不了跌跤。”
从这一场胜仗便看得出谢文天赋不错,上手也快,即便此时有所迷茫,也很快就能分清形势了。故而谢漪便不催逼,只以鼓励为主。
谢文果然受用,高声道“我必勤恳用事,不负姑母厚望。”
他不惶然了,姑侄二人少不得许久。边关一行,只家书往来,有时战况繁忙,更是音讯全无。谢文自小长在谢漪跟前,与父母反倒不亲,什么事都愿与谢漪倾诉。
他说到边关苦寒,说到同袍战死,眼眶都红了,沉默良久,谢漪拍拍他的肩,道“战死的将士,我会为他们向朝廷请功,他们的家人会得抚恤。”
谢文点点头“还好陛下对边关很上心,粮草从未断过,也不曾派下什么监军,指手画脚。”否则这仗更难打。
这事其实刘藻也是顶了很大的压力,朝中有人主战,自会有人主和,每每战况不利,最难的就是皇帝。她要顶住压力,给边军催促粮草,重惩贪墨之人,使边关将士,只需用心战事,余者琐碎都不会去搅扰他们。
这些谢文也能猜到,面上便有得遇明君的庆幸“幸而陛下体恤。今日入宫亦是多有关怀,陛下对我厚爱万分,我必尽忠职守,以报君恩。”
谢漪原是含笑听他絮叨,待他说完这一句,听到“陛下对我厚爱万分”,心中便很不舒服。宗正既来与她提婚姻之事,可见是有十拿九稳的把握。在大臣们眼中,萌萌和文儿想必十分般配,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谢漪也不知自己是什么了,明知这不过是外人误会,萌萌并无此心,却仍是觉得闷。
谢文说罢,见姑母收敛了笑意,兀自不语,不免担忧,以为自己说错了什么,细细一思索,道“只是陛下恩遇太过,兴许不是好事。她先封我为万户侯,又加姑母食邑,使姑母封邑几近两万户,多数诸侯王都拍马不及。”他说到此处,斟酌用词,冲疑道,“陛下如此行事,兴许有什么深意。”
他剑眉星目,容貌俊朗,加上历练,更是与长安城中许多肤浅的少年郎不同。最要紧的是他年轻,与萌萌年岁相当。
谢漪移开目光,心下一片酸涩,她容色已有些淡,不过是强打起精神应对“并无深意,你不必忧心。”
说罢,她竟觉不足,忍不住加了一句“她想加我食邑有些日子了,此次不过是寻见时机,顺势为之。”
谢文不疑有他,信服地道“原来如此,那侄儿就放心了。”
他新搬了府邸,家中还乱着,不好再多留,见谢相无事吩咐,便起身告辞。
谢漪看着他的身影远去,合起眼,轻轻地叹了口气,她怎么与文儿较起长短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