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顿饭,让银竹对沈月敞开了点,两人的关系在极度的张力下反弹,重新拉近了距离。
沈月有散步的习惯,两人忙完工作,就会一起出门散步。从华灯初上,走到笙歌散尽,流连街头不忍回去。
在这件事上,两人有着同样的默契。离开别枝公馆,她们就不再是同事,只是朋友。
待在彼此身边的时候,她们可以忘却所有人,以及所有的社会关系,包括银竹的女朋友。
暧昧在春夜里发酵,缠绵悱恻,动人心扉。可人终究还是要回到现实中的,因此在某一个夜里,於车水马龙的街头,在海棠花树下,银竹主动提起了这件事。
她说:“沈老师,我觉得我们现在这样是不是不太好?”
沈月站在绿化带的石砖上,低头望着她:“是不太好,要不明天的话,就不出来了。”
“嗯,好。”
第二天,两人默契地再一次中断彼此的牵连。
第三天……
第四天……
第五天……
剧本的第三轮审核开始,两人带着团队,陪着一群资方,在办公室里开会,争吵的主要内容是男女主究竟选谁。
和大众以为的电影选题场景不同,如今的电影市场早早就被商业资本裹挟。什么艺术理想,人文关怀,在金钱面前不值得一提。
很多幕后大佬投资一部电影,就是在投资一个项目,能不能挣钱,能挣多少钱,才是唯一标准。为什么好莱坞大片在此之前层出不穷呢?因为他们用票房实践了,一个通俗又套路的剧本,也是可以卖出好价格的。
市场不需要会讲故事的编剧,市场只需要一场能让人酣畅淋漓的视觉盛宴。
所以每当这种时候,创作班底就成为了检验市场的指南。首先能扛票房的男女主,再是能拍好镜头的导演,最后才是编剧。
每次开会,编剧都是最底层的。
一轮争吵过后,各方资本博弈,又将剧本挑挑捡捡,改了个稀巴烂。
散会之后,送走各位大佬,老板拍了拍沈月的肩膀,鼓励了一句:“辛苦了,等你的本好了,咱们也该下锅了。”
沈月笑笑,眼眸沉静:“份内事,客气。”
回去的路上,沈月和银竹打了一辆出租车。两人都很倦怠,但沈月还是打开了平板,趁着灵感没跑,做了一些速记。
银竹见状叹了一口气:“沈老师真的很爱工作,刚才在办公室对方说得那么难听,你都不生气的吗?”
沈月双手敲打着键盘,反问了一句:“为什么要生气呢?对方又没有拖欠我的稿酬。”